高考就像世界杯,参与者水平有高低,目标和结果各不相同。然而,无论你是“学霸”还是“学渣”,甚至是旁观者,高考是一个证明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却不是最终目标,更不是整个人生。正如同参加世界杯决赛圈的球队一样,这届比赛结束后,依旧需要备战下一届。发挥出最佳水平,也准备接受任何的结果。
“学霸”球队:那都不是事儿争冠集团无疑是考生中的“学霸”,如果把半决赛比作名校,他们的目的则不但是进入名校,而且是要成为“状元”。然而,无论能否成为“高考状元”,“学霸”终究是“学霸”,高考过后,最终的成绩不过是个数字。以东道主巴西和卫冕冠军西班牙为首,德国、意大利、法国、阿根廷均在列。然而冠军只有一个,无论最终夺冠与否,这些球队依然是世界足坛的顶尖劲旅。
“加分”球队:只需一个机会成绩突出的同学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多多少少都因其平时的优秀表现能获得多多少少的加分,高考这种水平的考试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水平与“学霸”相当,只是“考运”欠佳。荷兰、葡萄牙、英格兰就是典型代表,进入决赛圈和淘汰赛对他们来说“那都不是事儿”,虽然有过荷兰开创了全攻全守战术这种类似“奥数冠军”的经历,或者多次在各种单项大赛中夺魁(拥有过划时代的巨星),然而除了英格兰在1966年有过一次神奇的夺冠历史之外,他们再无建树。对于这些球队“考生”,或许只要抓住了一次机会,就能进入“学霸”行列,如今的西班牙和曾经的法国就是榜样。
“中等生”球队:真正的“中流砥柱”无论是锦标赛还是联赛,占据大部分名额的中游球队才是决定整个比赛水平的中流砥柱。高考被比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正是“千军万马”的参与者早就了高考的“盛况”。世界杯决赛圈的常客们的参赛目标与大多数考生参加高考的目的和心态如出一辙:发挥最佳水平,争取尽可能好的成绩。俄罗斯、墨西哥、韩国、克罗地亚、乌拉圭、智利、比利时甚至美国、希腊、哥伦比亚等,他们的水平和发挥相对稳定,甚至每届都会在这些球队中都会冒出几个超长发挥的,乌拉圭甚至有过两次夺冠的辉煌历史。这些球队的“高考”表现,往往要看“复习备考”的工作和“考运”如何,他们甚至有淘汰“学霸”的可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都有过被爆冷的经历。这些球队对世界杯的热情才是“真爱”,如同大部分的高考生一边吐槽着高考,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高考虐我千百遍,我待高考如初恋。”
“学渣”球队:行行出状元 “学渣”这个词并非是用来贬低实力较弱的球队,能进入决赛圈的队伍怎么可能是“渣”。相反,往往“学渣”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偏科”的特点,有些甚至是能被破格录取的“特长生”,偶尔还能上演令人大跌眼镜的“逆袭”,各国都不乏文化成绩欠佳甚至退学休学的“成功人士”。日本、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厄瓜多尔等都有着在欧洲一流联赛甚至顶尖球队效力的球员。把他们比作“学渣”仅仅是因为他们相比其他球队的世界杯经验或历史成绩还有待提高。
“贫困生”球队:学习是个长期工程教育改革和扶贫的结果是发现了一大批原本被埋没的高材生,他们原先往往受限于先天大环境的影响而失去了高考甚至进入高校的机会。在世界杯的球队中,亚非球队就是“贫困生”的原型。非洲球队在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上甚至向巴西队看齐,只是直到上世末,“非洲雄狮”喀麦隆和“非洲雄鹰”尼日利亚才让非洲球队得到认同。相比于非洲,亚洲球队的经历更为坎坷:东亚球队韩国队“打酱油”多年,直到2002年依靠东道主的优势才破天荒地创造历史进入半决赛,西亚球队沙特一度独木难支,直到1998年伊朗队的晋级才有所起色。这些球队有个共同的特点,往往一名球星如米拉、卡努、金铸成、马达维基亚可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从而帮助球队产生质的飞跃。正如许多贫困地区的“首位大学生”,其“回报家乡”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意义远大于个人的发展。
“围观”球队:路遥知马力未能入围决赛圈的球队主要分为两种:“高复班”球队和“纯围观”球队。
“高复班”球队无疑是那些有实力却遗憾提前出局的球队,如瑞典、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即便本届世界杯没有他们的身影,却无法忽视他们的实力,甚至下届世界杯会带来惊喜。如同一些发挥失常的考生,在第二年的高考中反而有了更多的经验优势,即便没能进入理想的高校,或许反而完成了由“凤尾”向“鸡头”的转变。
“纯围观”球队则是众多实力不济的球队,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永无“翻身”之日。相反,甚至有些球队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如诞生了首位来自非洲的足球先生乔治?维阿的利比亚、“神秘之师”朝鲜、以及号称拥有世界最大球迷群体的中国……。这就如同没有参加高考而早早转入技术型“蓝领”培养体系的学生,或是在“小众”领域获得巨大收获的“兴趣生”。
这些“围观”球队并不计较一届世界杯的得失,如同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一次高考。套用一句话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高考不过是个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