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几个和“撕书”有关的画面,引发热议。
《舌尖2三餐》中,安徽毛坦厂的学生们在“出关”高考前,在高声叫喊中,把撕成碎片的考卷、教科书抛向空中。
而在陕西长武县,6名高三学生因为不满“撕书”行为被老师制止,将老师打伤。
“撕书”,每年在中考、高考前屡屡上演,很多人理解为是学生的一种减压方式。可这样的方式,合适吗?面对中高考最后冲刺阶段的巨大压力,有没有更好的舒缓方法?
故事
品学兼优的高三生,屡次出现跳楼想法
一位初三的妈妈,形容临考的状态“度日如年”。她说,最发愁的是孩子对自己要求高,中考越近,明显感到孩子的心理压力越大,“老会失眠,太想考好了。”
她觉得孩子生活在“炼狱”中,心理备受折磨,为了好一点的中考分数,拼命学习,陷入题海的重复操练,放弃休息和运动时间。六点多起床,11点多睡觉,是常态,复习资料总是做不完,一周两次的冲刺补习,“前几天小长假也在天天补习、做作业”。
“有时候觉得中考的压力更大,杭州的高中选择余地太小,只有那么几所。”她说,看到孩子的无奈,却无能为力,“听孩子诉苦,陪着偶尔锻炼一下,想听音乐就多听听,希望尽量情绪能稳定吧。”
“现在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一位高三老师认为,一些家长给孩子的要求太过,也是很大的因素。
她所在的学校,一位女生就因为家长的高要求而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会提出非常细致的要求,对老师如何管孩子都会一一交代。”
结果,孩子走向了反面,厌学并出现了心理问题。这时,家长才后悔地说,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休学了,时而来学校听课。但是,精神状态还是回不到正常时。对于高考,特别地排斥。
在杭州市心理卫生中心文一路心理咨询门诊部的心理专家宋海东看来,这些年,孩子承受的压力,有增无减,在门诊,因压力大引发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前不久,有一个温州的高三学生来心理咨询。“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没有理由突然不想去学校。家长一多说,就有跳楼想法。”宋海东说,这其实跟长期压力的积压有关系,很多孩子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有父母、老师不断的压力,让孩子觉得,不能比人家差,至少要保持这样的状态。
在门诊,压力大最典型的表现,是孩子觉得“学不进去了”,看到卷子、课本,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看不进去。但等家长意识到,要么是孩子不愿意去学校,要么是已经出了意外。
分析
撕书背后
是“病态”的教育
高压下,学生们用撕书来减压,这,正常吗?
一位有十余年高中校长经历的教育业内人士,用“病态”来形容“撕书”。
病态的不是学生,而是背后的教育,“教育体制、目标和内容肯定都出问题了。”
“这就是相当于作用与反作用,压迫越紧反弹越大。”他说,以安徽六安毛坦厂为例,每天16小时的学习,一间教室100多人,“你说这种压迫之下怎么能喘得过气来?”
妈妈陪读,更说明教育出了问题。关心太过,把高考看得太重。重的分量,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令他无奈的是,这种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现象反作用于学校,好工作难找,行业之间差距大。”他认为。
杭州的一位高三老师用“极致”来形容现在高三孩子的学习状态:“高三学生到这时候有(撕书)这个情绪可以理解。”
她说,自己读书时,虽然也辛苦,可心底里却是快乐的。“可现在的孩子,心里不快乐。”成绩好的学生也会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学,为什么要学得这么痛苦,学出来为了什么,“他们想不通,找不到答案。”
原本性格不错的孩子,到了高三忽然变得说话很冲。浑身就像长了刺,一点小事都要爆发:“他们需要发泄,如果有发泄的渠道就不会演变成那样(打老师)。撕书,就让他们撕吧,不出格又有什么关系?”
“老师要放下权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只要他们的要求合理,我们都会尽量满足。”
之前,曾有学生提出一起晚自习太过束缚,想单独在一间教室自习。老师并没有拿出校规马上否定,而是心平气和地跟他聊。“相互理解,站在彼此的立场都考虑下。”她说。
“最后,他保证说,如果这种行为一旦传染铺开,其他学生都效仿,他就立即停止。”不过后来,并没有很多学生提出相同要求。
“其实,孩子的想法并不一定就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他们沟通。宽容他们,给他们一个出口。”
建议
用阳光的方式释放压力
高考、中考,都已进入最终冲刺,这时候,每个孩子的压力表现也都不一样,有些会烦躁,有些睡不着,有些吃不下,有些觉得这个不会那个不会,很焦虑。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仔细观察,一旦出现压力过大的情况,要及时了解,和孩子沟通。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群筠觉得,压力的释放一定要用阳光的方式来引导。撕书,则是很消极、极端的方式,不是释放压力的行为,而是一种发泄,是魔鬼训练后,孩子内心积压痛苦的一种爆发。
她认为,适当的压力一定要有,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最后阶段,就像拔河、跑步的最后十米冲刺,不能停下来,也不能散步过去,只能往前冲。
最后阶段,家长要注意的是,尽量保持一种生活的惯性。
“不要说太多关于考试的事情,让孩子心无旁骛往前跑。”赵群筠说,孩子过多的压力,是人为给的,比如考试标语、家长过度的关心,就是另外压力的施加。
“突然特别的关心,也会让孩子产生情感负担。”青春中学初三班主任王婷说,“别一会一块西瓜,一会一杯牛奶,时不时进来看看,说一些安慰的话。”最好的方法是,平时是什么样,考试前也是什么样。
考试前夕,为了第二天能有充沛的体力,有的学生原本10点多才睡觉的习惯,一下子改到了八九点,结果捂着被子睡意全无,还是辗转到了深夜。“重大考试紧张睡不着是正常的,很多人都经历过,少睡一会,少吃一点都没关系,别太当回事。”
尝试一些减压和放松训练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状态也很重要。宋海东特别提醒,有些孩子不管是上厕所、吃饭都要捧本书,未必看得进,只是弥补愧疚感,觉得不该浪费时间,大家都在看,我也要看,大可不必这样做。
“离考试那么近了,拼死复习未必有多少好处,适当的户外、体育运动是需要的,而且可能让状态更好一些。”宋海东说,如果孩子的问题比较厉害,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另外,由相对专业的老师、医生做一些集体的减压训练和放松,也很有帮助。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做减压训练,或者学校多安排一些体育课、户外活动,都会有帮助。
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建议,压力大时,不妨尝试用笔“吐槽”。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焦虑、想法都写下来,在文字中进行自我对话,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样想有用吗?有没有解决方式?写下来,是一种不错的减压方式。
今日早报联合杭州市七医院
开通高考减压心理咨询热线
高考最后冲刺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考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今天起,本报联合杭州市七医院特别开通两路心理热线,随时为考生和家长们输送“心灵鸡汤”。
在市七医院专家中,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碰到的有心理方面困扰的高考生与家长最多,他的经验也比较丰富。但考虑到周主任白天有很多工作要忙,实在无暇接听热线,因此我们专门在6月7日和6月8日高考这两天晚上的7时—9时,有需要的考生或家长可拨打热线18957157687,周主任会在电话那头指点你如何减压。
除了周主任的“临时热线”,还有一部24小时高考减压心理咨询热线0571—85029595,由市七医院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