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地铁禁食被删 北京市人大建议恢复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5-23 10:43:25

  昨日上午,《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一审,之前备受关注的地铁车厢禁食等内容被删除。对此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恢复,对劝阻不听者进行相应的处罚,地铁车厢饮食最高罚款由500元提至1000元。

  本次常委会前,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可行性等问题,在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草案中删除了“禁食”等相关条款。

  然而,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却持不同意见。在其对《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审议意见的报告中,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恢复地铁禁食的规定。在车厢内饮食的行为,地铁运营单位有权制止,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相关人士解释说,地铁车厢内饮食首先应明确“不允许”,然后进行劝阻,劝阻不听再进行相应的处罚。

  据悉,地铁禁食是国际通行做法。高速运行的拥挤车厢遇到刹车时,食物容易烫伤自己和他人,洒落容易滑倒其他乘客,引发纠纷。香港地铁内吃东西将最高处罚2000元港币,新加坡最高罚款400美元,美国警方有权逮捕,日本、伦敦地铁对禁食也已约定俗成。

  争议

  车厢内吃东西:管理问题还是安全问题?

  删除“禁食”条款理由

  吃东西不属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范畴

  在解释为何删除地铁车厢禁食的规定时,市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地铁车厢禁食规定是否适合北京市情,监管是否能跟上难以判定,争议颇大。此外,车厢是否吃东西不属于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范畴,因此在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一审时,删除了地铁车厢禁食的规定。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夏强表示,地铁车厢吃东西是管理问题,而非安全问题,作为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条例,应该把立法依据和管好的问题突出出来,这样定出来才管得住,否则立了法也管不了。

  不删除“禁食”条款理由

  车厢内饮食会因遗撒等原因引纠纷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郭普金认为,在车厢内饮食也会因遗撒、异味等引起乘客之间或者乘客与运营企业之间的纠纷。轨道交通车站、车厢内是典型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为进一步营造安全文明的乘车环境,根据北京的实际并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应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吕兆丰认为,地铁车厢禁食应该做,国际上很多城市的地铁不让吃东西,北京市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将地铁禁食作为行为底线,提高文明素质,但如何执行还需要考虑。

  地铁实施人物同检有必要吗?

  《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规定,安检单位应按规定对轨道交通进站乘车人员及其携带物品实施安检。而此前仅强调对进站乘车人员携带的物品进行安检。

  新规意味着由目前的物检升级为人物同检。自昆明“3·01”事件后,北京地铁在物检的基础上,增加了人身检查。市政府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人物同检将成为常态化。

  但该规定引来不少常委会委员的质疑。夏强委员提出,地铁实施与机场同样严格的人物同检是否有必要?而且一些地铁站点是否有足够的空间?

  来自北京市交通委的消息,目前北京的人物同检处于试点阶段,一号线东单、西单、王府井、建国门、天安门东、天安门西6个站点试行,13号线龙泽站、5号线天通苑北站、1号线八角站3个站将在早晚高峰进一步实施。

  虽然人物同检提升安全级别,但地铁客流输送的快捷性和高效性受到影响。据统计,一台安检机目前的过包量每小时1200个,乘客通过安检门的数量为每小时约700人。以西单站A口高峰时段进站量为例,每小时进站7000人,测算下来每小时进站量减少约10倍,延长乘客进站时间30分钟。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董事长谢正光曾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体验人物同检,安检耗时37分钟,他说大量乘客堆积在安检点、换乘通道、站前广场,形成新的不安全因素。“偶尔一次可以,天天如此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得而知。”

  此外,人物同检成本问题也不容忽视。北京市交通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全市300多个地铁站全部实施人物同检,费用将高达30亿元人民币。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认为,人物同检的安全性与轨道交通的快捷性和高效性之间存在矛盾,安检的责任应由政府公共安全管理部门承担。有常委会委员建议,在物检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人采取抽检,而不是对每名乘客进行人身检查。

 

 [1] [2] 下一页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记者 李天际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