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里孩子在为补习班苦恼和抱怨的时候,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孩子,却在为如何上学、如何回家而发愁。他们的坎坷求学路,往往会超乎人们的想象。“趟水上学”的无奈与悲怆,固然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乡村教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客观限制,更主要的恐怕还在有关方面主观认知上的短板与不足。对风险防范某种程度上的漠视,对乡村教育“顺其自然”的麻木与敷衍,让农村儿童犹如散布原野的“野草莓”,没有得到应有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
在谈论教育话题的时候,人们通常关注的都是城市孩子“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却很少关心农村孩子的基本求学困境。这种“集体无意识”,说到底是一种风险漠视,对于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较高,而对那些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一旦“趟水上学”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再去“亡羊补牢”,这样的治理滞后,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管理的缺失?
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很大比重的农村学生不喜欢寄宿制学校,上学路途艰难已经超过经济贫困、学习困难,成为农村儿童辍学的第一原因。当上学成为一段步履维艰的旅程,令人望而生畏的上学路,又怎么去播散希望的种子?只有不断健全乡村教育的安全保障,提高乡村教育的条件和质量,农村孩子才有更多改变命运和人生突破的可能。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暂时处于社会底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失衡,让他们人生上升和社会流动的空间狭小逼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制度壁垒和人为构筑的藩篱,侵蚀着他们人生向上的希望。改善农村儿童的生存境遇和教育生态,我们在寄希望于政府的同时,也需要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尽管山水阻隔,但对于农村儿童“趟水上学”的困境,我们都应该感同身受,并伸出援手。既然“免费午餐”可以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农村孩子的上学路,也同样可以有美好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