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售商品、强制消费,中等规模以上的汽车经销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问题。一是强制搭售汽车装潢,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如果消费者拒绝,则会被告知无车可提或提车日期无限延后;二是强制消费者在指定金融机构办理保险或按揭;三是利用手中紧俏车型资源和消费者急于提车心理,要求支付高于购车款的价格,享受"插队"待遇。”陕西省工商局市场处处长侯云章介绍说,这些行为虽形式不同但均涉嫌违法违规。一位业内人士称,福特、大众等个别国外品牌车辆,尤其善用“饥饿营销”策略攫取额外收入。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4S店在售后、保养、维修等环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少充多,给消费者行车安全造成较大隐患。
深谙汽修领域“行规”的陕西咸阳西郊一家修理厂老板陈进军说,一些大众化车辆4S店在维修时,外围部件频繁使用副厂配件甚至假冒伪劣件,却告诉消费者是原厂配件。“说是从广东发货,其实是从西安玉祥门汽配城进的货,消费者有几个能认得?以某款日系车的水箱为例,原厂配件售价3900元,汽配城的杂牌子才800元~1500元不等,利润基本都要翻倍。”
行业健康发展仍需苦练“内功”
整车销售、零配件经销、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本是4S店营销服务的一整条业务链,然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许多4S店的经营模式却发生“跑偏”,原本“四轮驱动”变为靠维修“一条腿”走路。
汽车专家阎先生指出,从2008年开始,豪华车市场竞争激烈,经销商一般以低于厂商指导价销售。4S店想盈利就要提高现有客户保有量,通过客户日后的保养维修,将差额补回来。“现在卖车本身利润微薄,大部分4S店都是"售后养售前"的经营模式。去年我们一款车给出了每辆2.7万元的优惠,实际每辆亏损了2000元,就得靠保险、服务费、维修这些来弥补。”李肖说。
日趋激烈的竞争下,部分4S店将压力层层分解下压,导致一线销售人员负担过重、收入微薄,便想方设法从消费者身上“讨饭吃”。而承担了“创收”任务的售后环节,则不惜违法违规来提高利润。
当前4S店对消费者购车、保养、维修全方位的垄断,以及行业不正当竞争,未来都需要市场细分和多元化来破解。“现在已经有电商企业进入到售后领域,随着日后市场越来越透明,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加多样。4S店必须告别"售后养售前"这种不可持续的捆绑式营销,以更加便捷的服务取信顾客。”李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