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两会策划]聚焦衢州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
高峰拥堵,停车位难找……“治堵”不再只是人们讨论讨论的话题,而是每个衢州人要面对的实际生活问题。
“两会”期间,治堵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说到治堵,涉及的范围极广,从整体规划到项目建设,再到后续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2013年,我市的治堵工作在全省评估考核中跻身“优秀”行列。2014年,衢州将在哪些环节上发力,做好“治堵”这门功课呢?
新建跨江大桥
近年来,西区迅猛发展,三分之二的市级部门单位搬迁到西区,大量市民居住到西区,老城区和西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压力越来越大。
去年11月,西安门大桥由于质量问题进行大修,并限制货车等大型车辆通行,衢江大桥的运输压力瞬间增大。
顺应民意,市政府将建设跨江大桥列入了《2014年衢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计划》中:在原浮石大桥上游建设跨江大桥一座。
市人大代表周鸿富的议案恰好与市政府的这个思路不谋而合。周鸿富认为,为在更大范围内构建城市交通路网,应逐年安排在市区再架几座跨江桥梁。除了建设跨江新桥之外,还应该建设游览桥,仅允许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减少主要通行桥梁的压力。
道路智能通行
从去年开始,不少市民感觉在西安路上行车顺畅了起来。一个路口遇到绿灯,接下去的所有路口遇到的也都是绿灯。这并不是驾车人的运气好,而是“绿波带”在起作用。
所谓“绿波带”,就是指在不受行人等其他因素强烈干扰的情况下,在一条主干线上,只要车辆匀速行驶,进入所在道路的第一个信号灯为绿灯,那么就将一路绿灯。衢州在2013年有了第一条“绿波带”:西安路的衢江中路(电信大楼)至环城东路(机场)路段。
对此,市政协委员卢晓文在提案中提到,市交管部门除了改善路网条件外,还应借力“智能城市”、“天网工程”建设,以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为发展理念,通过交通预警与交通信号控制的动态关联实现城市交通的快捷、通畅。
与此同时,我市也在着力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去年,市区新增公交车20辆,完成公交专用道建设13公里;建成一期自行车服务网点92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110辆;在西区、新元路等路段,建成城市慢行绿道10公里。今年,衢州将新增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公交专用道10公里(双向建设);新增公交站点20个,首末站2个;新增公交车30辆;新增公共自行车2000辆。
向地下要空间
当地面上的交通愈来愈拥堵的时候,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地下空间。
截止到目前为止,市中心城区拥有地下空间项目185个,地下建筑面积574612平方米;西区60个,地下建筑面积760960平方米;南区(衢化片)3个,地下建筑面积16269平方米;东区(衢江片)35个,地下建筑面积327110平方米。
人大代表郑慧红也在议案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对再造城市空间、发展城市交通等方面都具有价值。”郑慧红说,衢州应该遵循近期和长远相结合、地上地下相统一、专业与综合相协调的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构筑连城网的综合地下城及防空地下城。
市政府《2014年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任务书》已将“全面完成地下空间停车功能归位整治工作”列入其中。
行人不再置身事外
在城市交通拥堵这张“网”中,非机动车和行人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去年11月开始,市公安局推行全警上路,值勤高峰岗,严厉查处酒后驾驶、车辆行人闯红灯、违法停车等“八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针对非机动车占据机动车道行驶、横穿道路等违法行为,采取“先劝导、后处罚”的措施予以整治,查处行人和非机动车重点违法15159起。
今年,针对这类违法行为的查处还将继续进行。市公安局正在起草的《衢州市区道路通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计划对市区分区域分车辆类型管理,其中就有针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内容。
“对于闯红灯的行人要进行处罚,非机动车也该纳入电子警察监察范围。”卢晓文说,在加强机动车监管时,还应加强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管理,形成全民遵守交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