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流动人口规模达2.6亿人的中国,像候鸟一样迁徙是小胡杨无法选择和回避的现实。
五年级结束的那年夏天,父母所在的建筑工地工程全部竣工。此时,小胡杨一家不得不面临“寻找下一站”的选择。这个家庭的“下一站”是哪,父母也不得而知。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工头的回音。
眼看秋季开学临近,父亲无奈之下决定将小胡杨送回老家念书。就这样,没等跟老师和同学告别,小胡杨就悄悄离开了西安。在西安寄读的短暂3年之于小胡杨,并没有太深的印象,更没有交到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对于西安寄读的3年,小胡杨至今还能完整记得的只有一堂语文课。而就是这堂课让她对常年在外奔波的父亲有了新的认识。那天的语文课,讲的是《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小女孩与父亲相濡以沫的真情故事——在父亲生日当天,这个小女孩用平时攒下来的零花钱悄悄给父亲买了双皮鞋。看到女儿递过来的新皮鞋,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由于家距离学校很远,小女孩不忍心看到父亲每天急急忙忙送她上学后再赶去干活,于是她向父亲提出想买一辆自行车自己上学。但父亲告诉她,如果期末考试考了班上第一名,就一定给她买一辆红色自行车。
然而,期末考试回家后,小女孩哭着告诉父亲没能考到第一名。让这个小女孩万万没想到的是,父亲安慰她说: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随后,父亲领着她来到房子的后院,一辆崭新的红色自行车出现在小女孩面前。小女孩喜出望外地说:“爸爸,我依然还是第一名!”父亲摸着小女孩的头说:“你永远都是爸爸心中的第一名……”
“之所以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还记得那堂课,既是因为那对父女的生活很温馨,也是因为那天老师让我读课文时,我读哭了,老师说我像是文章中的那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小胡杨对记者说,“其实,当时我心里始终在把文章中的父亲和我爸爸进行比较。文章中的小女孩和父亲能天天在一起相互关爱,而那时候我自己的爸爸妈妈成天在工地里忙着干活,我们之间很少有这样的故事。而且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老师、爸爸妈妈主要关心的还是我的学习成绩,他们始终认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事实上,在众多城市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历程中,不只是小胡杨被成人低估。与小胡杨中途辍学不同,程焱虽然顺利考入了高中,但这两个乡村少女童年生活的“交集”都是“随迁”和“留守”。10岁回到家乡小学就读前的整个童年,程焱都是跟着父母在随迁中度过的。
“随着爸爸妈妈在外求学的那几年,几乎没有印象深刻的朋友,老感觉学校生活就像是换电影胶片一样,每到一个学年结束时,爸爸妈妈就突然带着我去另一个城市工作。”程焱说,“我印象里,真正有比较固定的‘家’、‘学校’和‘班级’概念是小学四年级回到老家上学以后。但是,在老家念书时,我基本是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只有在春节时才能见到爸爸妈妈。那时候,我的6个同班好朋友中,有3个和我一样,都是常年见不到爸爸妈妈的,甚至还有一个同学是长期独自一人在家生活。”
并不美好的校园生活
留守学生的辍学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学生,学生父母不在家,学生有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也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年的6个好朋友中,我是唯一坚持读完初中、如今上高中的!”程焱对记者说,“她们中途辍学,并不都是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跟着爸妈出外打工,有的是因为跟其他同学或老师发生矛盾而选择离开,也有的是对学习确实没有兴趣。”
程焱的说法在小胡杨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在面对记者时,小胡杨始终没有正面回答自己辍学的真正原因。离开就读的那所初中前,小胡杨在学校究竟发生了什么?根据小胡杨的回忆,读初一时,学校将三个年级的所有女生都安排住在一间由大教室改成的寝室内。那时候,看到高年级女生经常在寝室里欺负或打骂低年级同学时,每天她都提心吊胆,生怕不小心惹恼高年级女生。小胡杨甚至还亲眼看到一个高年级女生冲进教室扇了班上一个男生好几个巴掌,“那时,只要不到睡觉时间,我能不回寝室就尽量不回”。
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二下半年,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初一年级搬到10人间的新寝室。曾经一度让小胡杨担惊受怕的寝室恐惧症消失了,但班上老师对学生的严厉处罚,让她产生了另一种恐惧。
“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老师,他非常负责任,老师中几乎每天都是他最早到校,而且只要班上没有其他老师,他都守在教室里督促同学们背英语单词。若是哪个同学背不会,他就会用尺子打手掌。他教我们的那两年多,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没被打过手掌。”小胡杨说。
实际上,在我国不少农村学校,像小胡杨所描述的这种场景并不鲜见。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倡导组织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的一项自2009年以来针对西部2省4个县46所学校的4627名初一学生、3175名初二学生进行的跟踪调查显示,根据学生标准化测试的得分结果,初一学生中成绩较差的辍学率为8.5%,成绩较好的学生辍学率仅3.3%。在初二学生中,成绩差的和成绩好的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2.4%和5.5%。贫困、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家庭的初一样本学生的辍学率分别为6.8%、5.8%和4.3%。换句话说,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要比富裕家庭高出2.5%。到了初二年级,不同收入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差距进一步扩大,分别为12.5%、7.7%和5.0%。
“这说明在影响初中生辍学的因素中,家庭贫困情况与学生是否辍学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史耀疆教授说,“尽管经济仍是造成辍学的一个因素,但随着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学生辍学的因素正在从原来的经济因素转向非经济因素,特别是由于学校对学生日常遇到的生活和成长烦恼而衍生的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指导而造成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因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辍学情绪,以及一些农村家长不重视教育和外部环境变化等问题,正在成为引发辍学的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期间样本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和居住情况,REAP的研究者们发现,初一的留守学生辍学率为7.9%,而非留守学生为5.5%。初二的留守学生辍学率为13.0%,明显高于非留守学生8.6%的辍学率。
“这意味着留守学生的辍学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学生,学生父母不在家,学生有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林秀研究员认为,“初中阶段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对于刚刚步入青春期的许多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人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与家长的关系时,往往会产生误会或矛盾,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导和辅导,使他们缺乏归属感,进而厌学,甚至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