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90后老师的谎言吃住都在学校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正在给4年级上语文课的老师苏新梦,今年23岁。据她讲,她家在隆昌县城,去年9月才考到这里来。但这所条件艰苦的村小,还是让这位90后偷偷地抹过好几次眼泪。
“毕业后能够考上老师,还是有编制的,其实是很不错的了。”苏新梦说,和孩子在一起终归是幸福的,考到这里来之后,每每家里人问起这边的情况,她总是淡然带过,“这边还是可以,不错。”
和她同时考进来的还有一位叫刘小凤的老师,是广元人,是学校唯一的外地人,而她面临着家不在本地等更加现实的问题。
原来,天宝村小除了学校负责人和后勤之外,全部是清一色的女教师,最大的29岁,最小23岁。
一周五天,老师们吃住都在校园,教室旁的房间就是老师住的地方。没有网络,老师们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了唯一娱乐消遣的方式。-传承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兵哥哥”坚守村小14年
在年轻老师中间,39岁的程诚资历最老,他是学校的负责人。在这里工作的老师,最长的不超过3年,而程诚已在天宝村小坚守了14年。
1998年8月,程诚从部队退伍回到隆昌界市镇老家,他在天华乡的另外一所村小,天宫村小当老师,当时他的父亲程尊元在天宝村小当负责人。2000年,60岁的程尊元光荣退休,把接力棒交给了25岁的程诚。
“我父亲在村小干了一辈子,他将责任交给我了我,我就要干好。”程诚以父亲为榜样,并在某些方面超过父亲,“我父亲曾被评为县上的优秀老师,我也被评为了四川省的优秀教师。”
程诚坦言,这些年来其实自己有机会被“提”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虽然妻儿都在隆昌县城,但他始终没有选择离开。
最重要的原因,程诚说,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教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孩子,他离开了,谁会像他一样这么贴近老乡们。“没有人比我更适合留在这里。”-担忧学生越来越少担心学校在自己手中“消失”
程诚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村里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条件的尽量到天华完小上学。另一方面,面临着天宝村小逐年递减的学生人数,他十分担心,“父亲把学校交给我,我不能让学校在我手中就没有了。”
从家中到学校,程诚骑摩托车要1个多小时,住校期间,每次摩托车都停在老乡家里,再步行至学校。每次停车,老乡都会告诉他放一万个心,“家里养了2条土狗儿,有贼娃子它就会叫,放心!”
“每次乘车遇到学生的家长,他们都会把我的票也买了。”在程诚看来,就是这样的一件件小事,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家长对他的尊敬和信任。
程诚告诉记者,从天宝村小到条件好一点的天华小学大约有6公里,到界市镇约8公里,且交通不便,村里有条件去外面上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学生和家长都需要他们。这让程诚和他的同行们更加坚定,不能让学校在自己手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