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墓葬出土陶罐
影青瓷盏
一条近3米宽城市主干道由巨石砌成,出土大量瓷器说明了古城当年的繁荣。I区第2层下遗迹。本组图由受访者提供
永川发掘出唐宋古城陶制下水管连通居民家
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随着考古队员们手中的泥铲轻轻挖开脚下的地面,一条条宽大的街道、密密麻麻的唐宋时期民居地基、一排排精心修砌的排水沟,一点点破土而出。一座占地40万平方米的唐宋古城,在深藏地下数百年之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昨天,永川区汉东城遗址考古发掘验收暨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在永川召开,史料里记载的唐宋时期万寿县古城、古代重庆十八水驿之一的汉东驿,在全国专家们的目光中,首次揭开面纱。
这座巨大城池的城门、衙署所在地在哪里?这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到唐宋时期的古人聚居区,为什么在明清时期却渐渐荒芜,最终消失在了人们面前?在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代玉彪的讲述中,这座唐宋古城终于显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主干道
其中一条由巨石砌成
站在农田里的汉东城遗址发掘现场巨大探方前,一条笔直宽阔的道路出现在我们眼前:近3米宽的道路,用一块块厚达10厘米的巨石均匀平整砌成,道路的路基由黄色黏土与鹅卵石筑成。
“这是这座古城的城市主干道之一,它一头通向城市中央,一头笔直地向长江延伸着。”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代玉彪说,古城里的一座座民居就临近道路而建。
顺着代玉彪指向远处的手指望去,这座在唐宋时期名为万寿县的古城池风貌,清晰地展现出:占地约40万平方米的万寿县,东临长江,西倚对面山,地势呈东高西低的坡状,南北地势平整。
这座巨大的城池里,不仅有平整的道路、精心搭建的城墙、密密麻麻的民居、交错延伸的排水系统,还分布着墓葬、陶窑等设施,可以说,这是一座功能齐备的古城池。
民居
两室一厅挨着主干道
作为一座城池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居遗址,在此次考古发掘中,也相继出土。指着探方里道路两旁一个个规整的长方形格子,代玉彪说,它们并不是考古队员人为划分的,而是数百年前唐宋民居的地基所在地,房屋的柱洞遗迹、用于排水的排水沟、民居墙体的基座,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指着编号为F5的房址,代玉彪说,这个邻主干道而建的民居共有两室一厅,从房屋的石墙基推断,整间民居的面积有近60平方米,用加工规整的石条砌筑而成,房址为双开间,进深8米,被隔墙划分为了3个房间。房屋的后部和右侧保留有石制的排水沟,房屋内也修筑有陶制的竹节形排水管道与屋外的排水沟相连。
“根据房址中出土的瓷器碎片,我们推断这座房屋始建时代应为北宋年间。”代玉彪说。
排水沟
石板构筑可直通长江
在汉东城遗址里,各种各样的排水系统,也从考古队员的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
代玉彪说,民房外部呈长条形的排水沟均是用加工规整的石板构筑而成,为了能够最大可能地排水,部分地区还修筑有两排并行的水沟,这些笔直的水沟通往长江,城池居民们的生活污水,就通过这些水沟排入一旁的长江之中。
而在民房内也修筑有直径达十余厘米的下水管道,代玉彪说,这些管道全部是用陶土烧制而成,每节陶制管道像竹节一样,一段段连接延伸,“它们主要是将屋内产生的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沟里。”
代玉彪说,如此设计科学的排水系统,保证了位于长江边的这座古城能够经受住暴雨的肆虐。
瓷器
大规模出土证实当年繁华
在此次考古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它们覆盖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代玉彪说,经著名陶瓷考古专家陈丽琼鉴定,精品瓷器多集中于唐、北宋早期。
而让专家们诧异的是,这些瓷器的原产地并不在汉东城附近,在城池发现的瓷器中,不仅有景德镇窑、湖田窑,还有龙泉窑、耀州窑等全国各地的知名窑址生产的瓷器。
“这些瓷器的大规模出土,足以说明唐宋时期的万寿县经济繁荣,与周边区域都有商贸往来。”代玉彪说。
谜团待解>
古城为何逐渐衰败
居民们迁去了哪里?
汉东城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说,考古发现表明,汉东城遗址是重庆境内现存遗存最丰富、保存最好、时代延续性最好的古遗址之一。遗址历经新石器、商周、汉代、唐宋及明清各时期,可谓一座通史式古遗址。
遗址的出土为考古专家们不断带来惊喜,但一个个谜团也随之而出。虽然民居、道路、排水系统、疑似城墙墙体已被发现,但这座城池的城门、衙署究竟在哪里还不得而知。在唐宋时期占据重要政治经济地位的这座古城,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却逐渐衰败,甚至连史料中都无法再寻踪影?40万平方米城池内居住的居民们又因何原因逐渐迁走?
邹后曦说,这些谜团,只能留待未来考古发掘工作逐一解答。“永川区有关部门表示,在考古发掘结束之后,将计划在遗址所在地修建一座遗址公园,让市民能够近距离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