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如:
主题强一些,参与多一点
●人物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资深记者。
记者周洋
面对衢州优秀的旅游资源,戴逸如赞不绝口,但也提出了不少的建设性意见。
游览完常山“金钉子”景区,他直言依旧“似懂非懂”。他认为,对于如此专业性强的领域,科普工作应该加强。“要引起游客的兴趣,还要把最难的道理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去表述清晰。”他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参与环节、强化主题的形式来实现。
对于三衢石林,戴逸如认为名字可以取得更贴切一些,“这里和云南石林比更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取幼石林、石阵,都更贴切。”他认为,各景点的命名也可以充分发挥参与性,向游客征名,并归于同一主题,“比如取名石阵,就用各种阵法命名。”他还希望更多的细节能够做得更好。
钱汉东:
行吟在田野中的考古作家
●人物简介: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文汇报》高级记者,著有《岁月留香》、《人间瓷话》等。
记者徐丽
钱汉东有一个雅号,叫做“田野考古作家”。在他看来,考古并非枯燥的发掘,亦是一种诗意的行走。
当听说前段时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游荷花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消息后,钱汉东内心的考古情怀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在他的要求下,在完成了当天上午的原定参观路线外,钱汉东顾不上吃饭,又立刻奔赴荷花山进行实地考察。“你们看,这就是9000年前人类生活的痕迹,非常具有考古价值!”猎猎冬风吹着钱汉东的衣角,站在荷花山遗址前,他举着一块从遗址中捡来的石斧,激动地对我们说道。当晚回到宾馆后,钱汉东立刻写起了考古笔记,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打算对荷花山遗址进行进一步研究。
而走进钱汉东的考古世界,却并不像走进高古深邃弥漫着陈腐味道的古董铺,而是如同走进一个常年拾掇着的菜园,在现实的土壤里和求真向善的阳光下成长的新鲜蔬果,闪耀着清新光泽。钱汉东是一位执著的瓷器爱好者、研究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他考察过了包括西藏、新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50处古窑遗址,写下了近百篇调查报告。“考古文化如何能为广大人民所熟悉和接受,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钱汉东告诉记者,他认为可以用散文或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写考古,从特定的角度构筑一座通向彼岸的便桥。
谈及这次的采风之行,钱汉东表示“收获颇丰”。“美丽衢州,真叫人看不透、爱不够。”回上海前,钱汉东写下这样一句话。
沈嘉禄:
让特产替衢州“吆喝”
●人物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周刊》主笔。
记者周洋
沈嘉禄是一位美食家。他的一大爱好,就是在博客与微博里,与粉丝们分享、交流世界各地的美味。
因此在此次行程中,他格外关注衢州的特产。一听说开化,他就想到了龙顶茶,“钱江尾有西湖龙井,钱江头有开化龙顶,一江挑两龙。”不过,他也关注到这种和江南人性格一样温文尔雅的绿茶,对于年轻茶客却有些陌生,“需要好好宣传,特别是龙顶生长的生态环境。”他认为用钱江源的好水去泡龙顶好茶,才有好味道。他建议将开化几家纯净水企业进行整合,统一打“钱江源”的品牌,做大影响,以达到“农夫山泉”宣传千岛湖旅游那样的功效。
在钱江源景区,他专门买了当地农民晾晒的白菜干;在特色的开化青蛳、马金豆腐干前,他一边拍照传到微博一边说“邪气(非常)好吃”;在根博园里,他询问着是否有根雕雕刻剩余木料制成的工艺品;在“金钉子”与三衢山,他提议推出与地质相关的旅游纪念品……
“现在游客都有钱了,游玩后都会想带点东西回去。这时候,特产成了一张无形的名片。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沈嘉禄说。
陆梅:
行走衢州,我看见了“传承”
●人物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报》副主编。
记者罗东哲
此次衢州行,陆梅算是行程最匆忙的一位。在去了孔氏南宗家庙、衢州书院以及清漾毛氏故居后,第二天下午便匆匆赶往杭州开会。“我意犹未尽,希望尽快有机会再来一次。”陆梅说,在衢州待了不过两天,就已经有了“这儿真好”的感觉。
“我小时候生活在上海郊区。这一次来衢州,一路上看见农田还有安居于乐园的人们,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陆梅说,现在城市化进程太快,她的故乡现在也成了城市,“和衢州人比起来,我们快得失去了幸福感。”
激发陆梅产生“再来一次”想法的,是衢州对历史的传承。陆梅说,在清漾毛氏故居,她见到了古朴的村庄,见到了保留完整的对联、匾额,“想起前一天去的孔府家庙,我觉得衢州人对历史文化传承做了很多工作。”
“我也是记者,行走了很多地方,我的职业状态让我学会不停地记录和思考。”陆梅把对衢州的记录和思考,都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保存在手机里,“下一次来,我想再去清漾看看。我很惊讶的是,导游对这段历史的前后这样清楚,我问了几个比较偏的问题,她也都清楚地回答了。”陆梅说,她对毛氏族谱非常感兴趣,回沪以后一定会花时间好好了解这段历史,“下回有备而来一定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