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
这里的孔子更真实
●人物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解放日报》资深记者。
记者周洋
伊人今年刚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平视孔夫子》。他主张将孔夫子回归平民化视角,“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而不是神。”
在孔氏南宗家庙里,伊人找到了共鸣。“我去过曲阜孔庙,感觉那里太豪华太壮观,孔子成了神;而衢州的孔庙,让我感觉简约古朴又独具匠心,在这里孔子是真实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可以被亲近的。”他告诉记者,孔洙让爵后,衢州的孔氏后人就开始从事文教工作,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走进衢州寻常百姓家的原因。
曾元沧:
一生意趣在山行
●人物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资深记者。
记者罗东哲
“哇!这地方!”车停在江郎山脚,曾元沧才跨出车门就忍不住一直赞叹,“一定要到山上去看看。”
在去往江郎山的途中,曾元沧说起了自己与山的不解之缘,说他此次来衢,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江郎山。“我的家乡在福建,那里多山,远些的有壶公山、笔架山,近点的有岩仙山,还有一群不知名的山。母亲告诉我,周岁抓阄,我抓的就是山形的笔架和进过学堂的旧课本。”
曾元沧说,自己已经久不爬山,但小时候背着篓子上山耙柴草,稍长徒步去邻县仙游求学,都少不了山行。“风雨无阻挡,赤脚不畏寒。路遥知脚力,夕阳山外山。生命不息,山行不止。”曾元沧感叹,“曾经有人问我属什么生肖,我笑着说鄙人属山。今天终于有机会再亲近一次山了。”
登上“一线天”后,曾元沧更是感慨:“真有一种‘天高地阔,上下求索’的感觉。美且壮阔!”在山上一个多小时里,曾元沧不停地用手机拍照记录着:“我此行还带着一个任务,那就是写一写江郎山。”他低头看着“翼装飞行侠”的降落点说道:“江郎山太有名气,来过的名家也很多,所以要想写好江郎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山后,曾元沧的心情格外好:“如何写好江郎山,我已有构想。”
王琪森:
溯源寻根后的反思
●人物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
记者周洋
车停在钱江源茂密的原始森林里。一下车,王琪森闭上了眼,深深吸了一口气:“真有一种洗肺的感觉。”
王琪森认为,母亲河是文明的载体,在开化,钱江的源头,还保存着如此完好的植被,体现的是衢州人对母亲河的敬畏。“在一个外面雾霾满天的时候,我们来到这里,还能呼吸到这么好的空气,应该好好反思。我们一味追求GDP牺牲了生态,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破坏了环境。”他认为,正是因为开化关闭了工厂才保住了生态,这种做法足以示范。
在根博园里,他听说徐谷清大师花重金从广州运回了一批将要做柴火的荔枝树根,并雕成了眼前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时,他也不由地感慨着。“这就是民间智慧的汇总,将自然产物提升到了文化层面。”他建议可以再将根雕提升到理论层面。
“钱江源的‘源’,根博园的‘根’;‘金钉子’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三衢山是衢州的母亲山,也是喀斯特地貌的幼年;孔氏南宗家庙,是江南儒学文化的发源地——这不是一趟很好的回归之旅吗?”王琪森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