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3日至15日,由朱大建、竹林、曾元沧、戴逸如、伊人、沈嘉禄、南妮、王琪森、陆梅、钱汉东10人组成的上海作家采风团来到衢州,深入各县(市、区),就生态、地理、人文、历史等地域风光进行采风活动。
这10位作家,同时也是上海的资深媒体人。此次衢州之行,他们既心怀着文人的诗情,也带来了媒体人敏锐的目光,届时他们将会把从衢州采撷的最美风光,通过文字展现在上海读者面前。
朱大建:
生态文明会使发展不可估量
●人物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记者罗东哲
傍晚时分,在江山廿八都古镇行走,朱大建对眼前所见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衢州竟然是一座这么恬静、古老、美丽的城市。”经过一天的采风,他对衢州的印象,再也不是“金华边上的一个城市”那样简单。
“我没有想到,衢州的生态环境竟然这么好。”朱大建说,浙北、浙南、浙东,他都去过了,唯独没有来过浙西,每次经过也都是夜里。“所以,这次采风我一定不能错过。”朱大建坦言,光是采访第一天去过的地方,就足够他称衢州为“好一个生态文明城市”。
在江郎山顶休息时,有老乡为朱大建泡了一杯高山茶。“好茶呀,和衢州一样让人回味。”朱大建说,他去过很多城市,每次游览都得出同一个结论,“一个注重发展生态坏境的城市,其发展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南妮:
在文字的海市蜃楼间
诗意呢喃
●人物简介:《新民晚报》编辑,著有《一个人喝一杯》、《所谓女人》、《我的恐惧无法诉说》等。
记者徐丽
很早便读过南妮的散文,却一直没有见过作者。一直想着,文字之飒爽,笔锋之犀利,能写出这种让人读着便能感受到“被击中内心”的字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作者该是一位多么丰富的人呀!直到在这次见到南妮,不负她文字中那份“侠骨柔肠”的飒爽风姿。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上海郊区的南妮,自小便喜欢江南的田野风光。流水、稻田、随意生长的树木,甚至是三三两两栖落在电线上的麻雀,也能令她欣喜不已。在衢江区天脊龙门景区,南妮动情地说:“这里的空气弥漫着清香!”前一天山中下过小雨,景区内的龙潭瀑布飞流直下,南妮见状欢喜极了,忙走到水潭边,掬起一捧水慢慢喝着。“我要记下衢州的好山好水!上海家家户户都是净水器,这里的水却可以捧起来就喝,真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啊!”而山道边开着如白梅般清冷花朵的油茶树,也令南妮惊奇不已:“以前光知道浙江的茶叶青碧喜人,没想到油茶树还会开花,而且开出的花竟这样美。”
每到一处,南妮都会细心地拍下那些令她觉得美丽的地方,并细心地用手机记录下自己那一刻的心情。美丽的图片,灵动的文字,交织成了这趟富有诗意的衢州之行。
竹林:
默默耕耘不羡花
●人物简介:国家一级作家,著有《今日出门昨夜归》、《女巫》、《呜咽的澜沧江》等。
记者徐丽
清瘦朴素的外表,温和恬淡的眉眼,初遇竹林,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你也许会觉得,她同这座城市每天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同龄女人没什么不同。不料想在她的笔下,竟有着那样惊才绝艳的文字和瑰丽的想象力……
站在龙游石窟入口,竹林说,她与龙游石窟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她出版的小说《今日出门昨夜归》中,她便将故事设置在一个巨大的石窟群中,而这个石窟群的原型便是龙游石窟。
“其实,在我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并没有到过龙游石窟。”竹林告诉记者,图书出版后,她才应友人之邀第一次来到龙游石窟,并在再版的图书中新加入了石岩背村等真实地名。在竹林的故事里,龙游石窟的传说更倾向于“外星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讲述了一群几乎被现代文明摒弃的穷孩子与奇人路云天的神秘故事。著名书评家雷达曾经评论,小说中神秘莫测的自然谜团与曲折的案情交织,使他想起了美国畅销小说作家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
“回首已逝的人生旅程,不知是我选择了竹林这个艺术符号,还是竹林选择了我。”在第二天的旅程中,汽车在淡淡的晨雾间开往衢江区茶坪方向,竹林望着车窗外绵延不绝的碧绿竹海,说起了自己笔名“竹林”的由来:“能在旷野的贫瘠中生长的竹子,无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它既能挺拔地傲立,也能柔韧地弯曲,尤其能在最艰难困苦、濒临绝境时开花结果。我十分崇敬这种植物,我愿像这竹林一样,永远默默地耕耘,永不艳羡灿烂的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