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宁波要花两年时间为市民画一张防毒参考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1-27 10:25:54

  日前,一项关于研究PM2.5毒性和生物性的课题,要在宁波环境监测中心展开。

  项目负责人说,PM2.5之所以对人体有害,是因为PM2.5颗粒物上附着了成分复杂的细菌、病毒及有机污染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PM2.5毒性也不同。

  项目未来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宁波人生活、出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宁波要研究PM2.5的毒性

  这项名为“宁波环境空气中PM2.5生物污染特性及生物毒性评价研究”的课题,获得了省环保厅的立项支持,这是省内首个涉及PM2.5生物特性与毒性的研究。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化工基地的宁波,由于产业结构定位带来的环境隐患逐年增加,削减、控制和消除PM2.5逐渐成为宁波市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PM2.5上附着的各种细菌、病毒、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以及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损伤程度都各不相同,依照目前的通行方法,不能测定PM2.5对人体的有害程度。

  宁波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的新研究,将测定PM2.5中的微生物浓度,并且对宁波市区不同区域的PM2.5生物毒性进行定量监测,这样可以直观获知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PM2.5,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极易随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甚至血液。

  美国学者曾从美国癌症协会历时17年收集的120万成年人的关键死亡原因资料中挑选出50万名居住在大城市成年人的完整资料数据,在排除吸烟、饮食、饮酒、职业等风险因素后分析得出:

  PM2.5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肺心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的危险性分别增加6%和8%。因为空气中的病毒、真菌孢子等微生物附着在PM2.5上,进入人体,增加了人体呼吸道感染、哮喘气喘、皮肤过敏、慢性肺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

  毒性不同的PM2.5有不一样的出行建议?

  据了解,这个科研项目历时两年,将在宁波的城区选择不同的功能区设置监测点位,如交通干道、学校、医院、居民社区、公园等,监测时间起码要一年以上。重点监测环境空气中颗粒直径在2.5微米及以下的颗粒物。

  研究结果,将用来分析不同区域、季节的PM2.5微生物特性和毒性,并在此基础上给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建议。

  “比如说针对汽车尾气、成品油有哪些方面进行控制;市民应该佩戴什么样的口罩;一天的哪些时段和区域不适合有慢性呼吸疾病的人锻炼等。”项目负责人说。

  冬天8点的街头一年中尾气污染最厉害

  除了PM2.5,还有一类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物质,接下来也将成为宁波重点治理的对象。

  VOCs是PM2.5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当中排放的苯系污染物,就属于VOCs。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洛杉矶每年夏季的正午或午后,空中经常出现混沌不清的浅蓝色烟雾,松林莫名其妙成片枯死,柑橘减产,居民患上各种眼疾和呼吸道疾病,就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产生了毒气。这就是由VOCs引发的著名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宁波环境监测中心对宁波环境空气中的VOCs污染状况做过连续7年的监测(2004年至2011年),检出94种VOCs,37种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其中苯系物含量最高。

  宁波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污染程度,与北京等大城市处于同一水平,近年变化不大。

  检测结果显示,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冬春两季VOCs平均浓度高。

  从单日情况看,上下班高峰时间浓度最高,交通干线两侧浓度要比其他地方高。

  比如在闹市区柳汀街和宁波环境监测中心测得的苯系物浓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数倍。

  今年初,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在《生态市建设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中指出,要推进VOCs减排。

  11月初,浙江省环保厅印发了《浙江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方案》,浙江省13个主要VOCs污染行业全部纳入此次整治的范围,根据重点行业的区域分布,确定杭州、宁波等8个城市为此次整治的重点地区。

来源: 杭州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