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后:朝九晚五不简单
考碗族:金学正,男,绍兴人,大学本科,考龄3年
今年3月参加考试,9月到绍兴一个乡镇上班,多年的努力终于尘埃落定,巨大的付出也算有了回报。但静下来仔细算一算这些年来的时间、经济和心理成本,却有点笑不出来。
时间上,我参加了4次公务员考试,6次事业单位考试。平均每次复习两个月,共花费时间约20个月。经济上,参加过笔试培训、考前培训、面试培训、网上收费群、收费面试指导、在编人员考前指导,加上资料费、预检费、体检费等,总计约25000元。心理上,每次的等待、煎熬与失落,更是不堪回首。
今年真是幸运。我自己并不看好,想不到竟是从未得过的高分。可见运气的重要性。
捧上一个好饭碗,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开始上班的半个多月,具体负责的工作没有定下来,领导只说让我先熟悉环境,等参加培训后再安排。
不过,台风“菲特”已让我见识了做公务员“风光”的另一面。虽然待遇稳定,但很多时候,尤其是遇到台风这些自然灾害,每个镇干部都必须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得风雨无阻、一人不漏地转移受困群众……
用一位老公务员的话说,做公务员,看似朝九晚五很简单,其实真的要干好,不仅身累,而且心累。我还只是一个小啰啰,还没有多少切身感受,但这几个月经历下来,总体也是这种感觉:做一个公务员,恐怕不容易。更何况,现在对公务员队伍的管理越来越严厉,想轻松混日子是不大可能了。
新感悟:合适才是最好的
考碗族:赵丽娜,女,河北人,研究生,考龄4年
算起来,从本科毕业开始,我就成了一名考碗族。连续考了4年,直到去年才真正放弃了考公务员的念头。
老爸、老妈都是公务员,一上大学,他们就给我灌输做公务员的种种好处。我也一直以为自己以后会和他们一样,做一名小公务员,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偶尔出去喝酒应酬一下。
不知道是因为不幸,还是幸运,连考了4年,连面试都进不了,就只好在杭州找了一家杂志社工作。
在杂志社,看上去员工流动性很大,工作不大稳定,但其实比做公务员有意思,每天都能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很有新鲜感和成就感。
其实最让我满意的是,在这个圈子工作,可以有什么说什么,不用拘泥于等级。部门主任也就34岁,其他都是和我一样的小年轻。开会时,大家意见不合,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就算是主任说的话,我们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会上吵吵闹闹,散会后,照样一起吃饭喝酒,感情融洽。
我是个直性子,有什么事不喜欢藏着掖着,所以特别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
老爸说,像我这种性格,确实不适合在公务员圈子里混,在那里必须隐藏自己的性格,一切以服从为先。如今,父母见我工作得挺开心的,也就慢慢放弃劝说我考公务员的念头。
(因采访者要求,以上部分人名系化名。)
专家观点
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年轻人一窝蜂地往考公务员这一独木桥上挤,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其他行业发展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其他行业的发展也需要一大批有技术、有能力的青年才俊。报考公务员一定要理性,“人尽其才”,在各行各业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切勿盲目随大流,放弃喜欢或适合的工作参加公务员考试,很不值得,也不可取。
别做现代“范进”
在这个可以做马云的时代,却依然有不少人前赴后继地想做范进——年年考公,只望有朝一日“中举”。现代“范进”将七彩人生,活成了非黑即白,似乎公务员才是唯一的光明大道。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现代社会变化急剧,一些人安全感缺失,希望能捧上“金饭碗”,这可以理解。但他们都忽视了一点,公务员不再是只进不出。
早在2008年,人力社保部就下发通知,研究建立公务员交流与正常退出机制。公务员隐性红利的逐步消失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公务员只是作为千万种职业中的普通一种而存在。如今,已有不少公务员反映,他们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清闲,在看似光鲜职业的外表下,正遭遇越来越大的考核、竞争、舆论等压力。
考碗族中,糊涂上阵、盲目跟风者不占少数。大家考,所以我也考,却没有意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没有结合自己的个性喜好、特点擅长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理性规划人生。
年轻人希望投身公务事业,并不是一件坏事,坏的是,大家一窝蜂地乱挤独木桥。对此,政府有责任引导年轻人择业回归理性,在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上,建立更加公平的制度。年轻人自己也应明白“处处可建功,行行可立业”的道理,真正做回自己、活出自我,让人生放出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