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程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引来大范围争议并不难理解。
11月15日,记者调查了解到,我省大部分高校大学语文课仍为必修课,但大多只上一个学期,且课时、学分远不及英语课。有专家认为,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存在定位不清、课堂“上座率”不高等问题,今后转变为人文素养课是一个趋势。
人大《大学汉语》成选修课引发争议
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发表博文《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指出学校不该为了追求国际化而取消大学汉语课。1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在网上发布消息称,下个学期人大将继续开设大学汉语课程,归入选修课类别,课程为2个学分。校方同时表示,此次调整无关乎“国际化”,只是因为学生对《大学汉语》课程的热情一直不高,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排在倒数第二位。
记者了解到,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曾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但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无强制效力。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做法仍引发人们的讨论,有网友认为:“汉语都成选修课了,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课?”此外,也有人表示:“北京高考语文分值都涨到180分了,英语下降到了100分了,为什么大学反而不重视学汉语了?”
我省多数高校语文课仅上一个学期
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对全国115名一线大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的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
我省高校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我省大部分高校将语文设为必修课,包括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但一些工科类院校只是在个别院系开设了这门课程,如华东交通大学仅在外语学院的个别专业上开设了《大学语文》。
尽管大部分高校的语文课为必修,但语文课的课时和学分均比较少。如南昌航空大学的大学语文课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或下学期,一共24个学时,共1.5个学分。这也是目前我省高校开设语文课的普遍情况,即课程时长一般为一个学期,学分为1.5-2个。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英语课则开课4个学期,课时至少200个,是语文课的10倍,且学分超过12个,比大学语文多出了一大截。
大学语文课应转变为人文素养课
“每年都有英语四六级考试,学校还会组织学位英语考试,语文课没有这么多的要求。”我省一所知名高校的学生张涛涛说,在大学校园里,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抱着英文词典背单词,但从来没见过谁在背诗歌、散文的,这一现状说明汉语学习在大学是被边缘化的。
曾常年担任教育部指定教材《大学语文》主编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表示,现在已有一些大学试行对入学新生进行语文测试,如果学生语文基础较好,不妨同意他们不必再修大学语文,以便学生选修其他人文性课程。徐中玉教授曾表示,大学语文课宜小班化教学,不宜百人以上的大班灌输,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必要的深入探讨。
有专家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更侧重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要学多少理论知识。“大学语文教育确实存在定位不清、‘上座率’不高等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应该与时俱进,今后可转变为人文素养课。多讲一些故事,多讲一些名家和名作,少一些枯燥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