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边缘化引热议 大学语文怎么“修”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1-15 09:45:49
昨日网上两条新闻对照阅读起来颇有意思。其一,近期将大学汉语从必修改为选修的人民大学回应“改革目的是尊重个体”,只因学生对该门课的热情一直不高,多次课程测评排名都在倒数第二位,无关“国际化”。其二是川师大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泰国硕士研究生,用民谣曲风为《道德经》谱曲受到同学欢迎,并准备以此作为毕业论文。
因人大一名研究生发表文章《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大学汉语从必修沦为选修”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其实,“大学汉语非必修”并非新鲜事。根据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在今年初公布的一份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91所高校中,只有不到40%的高校将大学汉语列为必修课,课时也在逐渐减少。
有人说,语文之所以被边缘化,乃是功利化、实用论至上的结果。同是“语文”,比起开口即是的母语,学好英语更有用。是学校不重视母语教学还是学生不重视母语学习?在“语文边缘化”的忧虑之前,还有一个问题——修好“大学汉语”是否就等于学好语文?
比起必修还是选修,说到底,更重要的还是到底怎么修。学校采取类似“末位淘汰制”调整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倒显示出几分改革的人性化。与其留在课表成为令人生厌的“必修”,不如思考如何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找到学生“热情不高”的原因。从这一点上来说,用吉他为《道德经》谱曲的外国留学生能给人一点启示。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采芑
编辑:
姜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