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日21时,天猫“双十一”总支付宝成交金额已经过300亿元。这是此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给出的一个“底线”。
这个数字远超2012年美国两个网购日“黑色星期五”和“网购星期一”所有网络零售商的销售总额。而11日晚间,马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现在数字已经不重要,做到500亿元、1000亿元也没什么难,只是我们的支付、物流、服务能跟上吗?”
抢到了是不是等于占到了便宜?
这次,天猫“双十一”最快破亿的商家是小米手机,仅用3分钟即完成了销售额破亿,创下了“天猫双十一”商家最快破亿新纪录,去年“天猫双十一”期间,至11日午间才有商家达到这一销售额量级。
这分疯狂背后是,一个周一,依然有那么多人选择守夜,宛若过春节,而且对于出现的付款堵塞也付出了最大的耐心,一次次按键付款。
为了什么?关键词只有一个——“便宜”。
不过,“抢到就是占便宜了”,真的是这样吗?有网友晒出了自己2012年“双十一”购买的宝贝截图。她网购了19件商品,但这还只是一部分。与此同时,她也细数了冲动购物带来的后果:买的三顶帽子基本没戴过;两件半价衣服因为和描述不符,无法穿也不能退;还买了很多多余的手机外壳。
电商打折背后水分究竟有多少?
“双十一”已从天猫的“私家专属品”,过渡到全行业开放参与的一个节日。今年其他电商的“双十一”活动战线都拉得比较长,早在11月11日之前就已经开始,对“天猫”的截流现象明显。
“竞争还不够激烈,更激烈的竞争才能让卖家拿出更多的又好又便宜的东西给消费者。”马云的话中透着对于当下低价的“不满”。
伴随着“双十一”打折促销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热卖商品是否存在“先涨价,再打折”的质疑声再次响起,电商打折到底有没有水分?有网友吐槽:“不少所谓‘优惠’是把价格抬高之后再折扣,算下来其实与之前差不多,而且这不是个案,有些商品‘双十一’前后只差几块钱而已。”“‘双十一’过后几日,卖家果然恢复了原价,不久之后的‘双十二’、圣诞节、元旦,价格又一再突破‘新低’。”
“清仓半价,半价起”、“2.7折还包邮”……记者也注意到,有的卖家,以某样“特价商品”吸引客户进店消费,从而带动别的商品销售,这种促销手法也不鲜见。然而,不少买家却反映,一些店铺里“特价商品”经常付款后不发货,卖家给的解释是“缺货”“售罄”或者“备货不足”,而且,低价商品中,也不乏品质存疑的假货、水货鱼目混珠。
“刷单”猫腻为何禁而不止?
在微博上已有网友贴出有些品牌刷单作假的证据,与往年一样,总有部分商家为了吸引顾客而刷单造假。刷单是指以作假的方式提高销量,不需要进行实际购买。
去年爆发了一定规模刷单事件,也导致了外界对于“双十一”销售额真实性的怀疑。天猫一再强调绝不容许交易数据造假,今年的“刷单规模”也只有等“双十一”结束之后才能浮出水面。可以肯定的是数据上的猫腻是禁而不止的。
刷单行为屡禁不止,究竟原因何在?据了解,大品牌刷单大多是基于品牌的宣传,为了获取更好的推广资源。因为在“双十一”活动期间,天猫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搜索排名进行调整,主要依据是同类商品中的销售额。如果不在一定时间里迅速提高销售额,意味着这家网店的排名会掉到后面,失去了“主会场”的位置,就会影响网店的整体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