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要做心理测试,术后要有心理辅导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
“通常,当一个人得病后,他的心理就会变得脆弱、敏感,承受能力就会差一些,内心往往自卑,需要心理干预。”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何日辉认为,“当然,有的病人也有较强的自制力,不会出现以上的问题,或出现的程度比较轻微。但有的医生没有这个意识,家属也没有这个意识;有时医生意识到了告诉家属,但家属不以为然,医生也没有办法。”心理干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复杂!从不同角度了解病人,这样比单纯给病人开药效果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人本模式,也是社会发展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不光是耳鼻喉科,很多学科的专家都已意识到,在对患者身体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的辅导格外重要。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的双心门诊的成立,就是心身疾病受到关注的里程碑事件。胡大一教授说,长期以来,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理疾患问题被忽视,很多冠心病患者通过影像诊断等证明无器质性病变,但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让康复效果受阻。
周兵也同意胡大一教授的观点,空鼻综合征应该是综合因素所致,在诊断是否痊愈时,精神心理障碍应该被考虑进去。治疗过程中,医患沟通十分重要。也许医学检查结果都正常,但病人的感受却并不舒服,这种感受会使病人非常焦虑和痛苦。因此,帮助病人舒缓情绪是治疗的重要部分。
在术前,及时接受精神科医师或临床心理学家的评估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刘军大夫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有一种患者,他无法利用语言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只能用躯体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形成所谓的器官语言,最常见的例子是,小学生上课被老师骂了,结果这个孩子回家后,他会说自己肚子痛、头痛,甚至真的发烧来逃避学校,这就是器官语言。
当患者即将接受手术治疗时,部分患者会感到很焦虑甚至是十分害怕,这样一种高功能的唤起状态会把治疗过程中、治疗过后的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扩大化,当敏感的他感受到这种不舒服后,会更加焦虑,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让他越来越觉得这种治疗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痛苦。
因此,当医生出门诊时,当你发现你的患者是一个比较敏感或很容易焦虑的人,或对自己疾病很在乎的人,最好建议他去见一下心理科的大夫,做一个心理学方面的评估,调整一下心理状态。接诊医生可以与心理科联合会诊,共同确定治疗方案。接诊的医生应当很慎重地给这位患者解释清楚,他即将面对什么样的治疗,做足术前交流。比如,必须告诉清楚患者,这个手术对他有什么获益和风险,会带来什么不适,会留下多大的疤痕,手术后多久会康复,康复后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等。
那么,经过心理疏导,会给患者带来多大效果呢?目前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数据。有精神科大夫按经验估计,疏导后30%的症状会得到缓解。但无论如何,心理疏导让患者在康复阶段获益,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