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节假日期间,西湖总会迎来成千上万的游客。资源开放共享、人与自然互动的理念,才是西湖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奥秘。里尔摄
九寨沟游客滞留,庐山“票中票”,香格里拉导游乱象……黄金周之后,全国范围内,反思的声音日渐清晰。在全国上百个5A级景区、45个世界遗产中,没有围墙的西湖有些特别。2002年10月至今,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及博物馆、纪念馆已超景点总数的80%。
今年国庆黄金周最后两天,台风“菲特“强势来袭,杭州西湖景区不少景点关闭。就算如此,西湖景区的成绩单依然醒目——长假7天,共接待游客463.95万人次,10月2日甚至首次单日客流突破100万人次,如果不是“菲特”搅局,本次长假西湖的游客量将突破500万人次。
景区如何面对每天上百万的游客?如何使观光体验更舒适?如何发挥游客的力量,实现对景区保护?如果说“免费模式”让西湖积攒了人气,如今的西湖,不仅继续着资源共享的探索,也开始承载人们越来越多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互动的实践和期待。
而这,也许是西湖“扛住”如潮游客的奥秘。
游客小事比天大
10月1日,山东青岛的孙晓和家人登上了开往杭州的高铁。连续三年,他们都把假期目的地锁定在西湖。
和长假期间所有景区一样,西湖边人头攒动。但孙晓觉得,自己似乎拥有着“特权”——前年,孙晓骑着免费单车逛杨公堤;去年,孙晓在苏堤南口吃到了景区派发的馒头;今年,带着出生5个月宝宝的她在湖边微笑亭里用上了“爱心哺乳点”。
这份温情,是西湖在“免费”、“世界遗产”招牌之外,最吸引孙晓的地方。“每次到西湖,不管人多人少,总有一件小事能打动人。”孙晓说。
孙晓眼中的“小事”,对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风景局工作人员陈月星来说,称得上“比天还大。”长假期间,他在管委会指挥中心值班,大屏幕上来回切换着西湖沿线50多个主要景点的实况,从客流、车流到景区秩序、水面船只,指挥中心需要及时调度和疏导。
自从西湖开始免费,陈月星们多年就是和服务打交道:吃饭怎么办,坐车怎么办,下雨怎么办,上厕所怎么办……大多数的故事,听起来是那样琐碎和烦杂,可就在这许许多多个“怎么办”背后,编织出了一套细密的景区管理模式。
就拿断桥上不断的人流来说,他们就分了冷清、舒适、饱和、过饱和和极限五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对应的描述和管理措施;
又比如,灵隐、湖滨等地游客多得走不动,而云栖、虎跑等景点却相对冷清,他们就根据季节办花展,让冷的景点热起来,减轻核心景区的客流压力;
再比如,每个外地游客进入西湖各个景区都会收到介绍短信,并通过“智慧西湖”手机APP应用,自己调整出行路线。
如此贴心,代价不菲,有人曾为“免费西湖”算过一笔账,原来每年四五千万元的门票钱没有了,同时,因免费带来的日常维护、卫生保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投入大增,两个因素叠加,每年增加的经济压力达7000多万元。
但在陈月星看来,免费西湖更像是一个使命,“我们做得不好,没有人会原谅。”每年长假,即使他们每天可能面对的就是踩坏的草坪和几十吨垃圾,“不能简单地归咎到游客素质或是免费上,而是要从自身服务上找不足。”陈月星说。
欢迎亲近,欢迎打滚
黄金周期间,景区的工作人员几乎过了一个最忙的长假——全天安排了300余名执法人员、200余名管理工作人员、200余名西湖志愿者和2000余名保安人员,他们奔忙在西湖的各个角落,确保游客安全和景区秩序。
花港管理处太子湾管理分队的管理员钱文芳就是其中之一。她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估算入园的客流量,从8时到16时,她的眼睛基本停留在公园27个监控点传回的实时画面上。
估算了十多年的钱文芳丝毫不敢马虎,因为她知道,自己报出的数据直接关系到公园中部草坪是否开放。如果每天客流量超过8万,分队的其他管理员就会迅速收起中部草坪的围栏,笑眯眯地向游客发出邀请:“草坪欢迎亲近,欢迎打滚。”
所有在西湖景区一线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游客们总是想和西湖有近距离的接触,就会爬上树、踏进草坪,不经意间破坏了景观。所以,与其挂上形形色色“禁止入内”的标志,不如大大方方地说一句“请进”。
就以草坪为例,在花港管理处管辖的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工作人员在长假前就对1万多平方米的草坪进行集中复绿,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游客能上去“打个滚”,而在整个西湖景区,常年开放的草坪已经有21块,面积近6万平方米,只要是非养护期,游客都能进入。
西湖的慷慨,让其收获了众多掌声。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曾这样评点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关系:环境是开放式的,是蕴含着诗意的,湖滨构成城市的边界,又有流畅的道路,既是独立的区域又与城市相融,还成为了城市的标志。
在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杨小茹看来,“相融”意味着资源开放共享、人与自然互动,这正是世界遗产公约中对文化景观最关键的定义。
然而,这样的开放共享也增加了无限多的不可控因素,正因为如此,杨小茹所在的管理中心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西湖里的花草树木,虫鸟鱼兽,每一处古建筑,每一段古文化,他们都要进行数据采集,汇总成为一个具有预警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和实时监测管理信息平台,有任何细微的异样,监测系统就能马上感应,并及时预警。
“西湖是一个活态的遗产,不仅要呵护静态景观,更要给人带来文化认同和温暖,激发每个人的保护意识。”杨小茹说,“这才是保护的最终意义。”
小伙伴,一起hold住
就像杨小茹说的那样,西湖、市民、游客和城市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种微妙而美好的感情。
9月中旬,杭州人里时拨打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热线电话,他希望景区工作人员在文明劝导时,也要像西湖一样,多点温柔。他没想到的是,这句半开玩笑的话,竟然在两个星期后变成了一本小册子《小伙伴文明互勉语录》。
国庆长假前两天,在一线员工文明服务培训会上,这本册子发到了花港观鱼管理分队队长周郎平的手中。在景点工作20多年的她,好奇地翻着这本卡通封面的“语录集”,看着彩页上诸如“要钓鱼换个地方,要吃鱼还是去菜场买吧!”“关于烟,我们要hold住!”等劝导语,忍不住“格格格”地笑起来。
周郎平知道,相比大呼小叫式的劝导,亲切和幽默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而文明旅游的大氛围,需要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每个参与者的坚持。
的确,西湖免费开放后,“西湖因你更美丽”的提示替代了景点广告,它出现在景区的一个垃圾筒上,也出现在杭城的公交车车身上,出现在免费派送给游客的小纪念品上,“这是给每个人的提醒,西湖不只是杭州的西湖。”周郎平说。
这般气度,让西湖不再只是一个景点。今年8月,管委会发起了“文明西湖百日行”的活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热线、微博、官网留言等方式,或是为西湖“挑刺”,或是拍下不文明行为,或是记录和西湖有关的感动瞬间。
管委会负责人说,景区有1800多个监控探头,但西湖每年有4000万游客,如果一人发现一个问题,这可比那些冷冰冰的电子摄像头管用多了。
这也许是一种更为持久、全面和真诚的督促。在目前已收到500多条建议中,管委会已经对102条建议涉及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新增了“爱心哺乳点”、发放临时停车的“温馨停车卡”、用免费小扇子鼓励游客“文明靠右行”等等,这些新鲜又温暖的设计,跳出了景区管理的范畴,在更大范围内探索着公共服务的理念。
在周郎平们临时休息的办公室,“马上回来”的牌子从来没用过,总有一名管理员为游客指路、续水,他们喜欢看着游客在湖边拍照,把快乐定格在西湖。
在这一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笑容,仿佛构成了西湖这张山水画中最为温馨的画面。
景区游客量,怎么算
主要通过监控统计、工作人员点人头两种方法。以太子湾公园为例,工作人员对3个入口进行实时监控,每一小时随机抽取10分钟,数出人数再乘以6之后,工作人员会根据27个监控点客流量大小,把数据乘以1.2至1.5的系数,就得出一个小时的入园人数。从8时到16时,每一小时数据相加,就得到一天的总客流。
游客量过大,怎么办
景区将客流量分成冷清、舒适、饱和、过饱和和极限五种类型。以断桥为例,景区会对断桥的人流量不断进行统计,如果某一时段在断桥上达到2000人次,那么就是“饱和型”,这个时候根据预案的设定,需要采取的方式就是引导为主,劝导游客单向右行;如果数量继续增加,就会在路口设置引导,开始分流,将前往断桥的游客引导去别的景点,也会联合杭州市旅委,告知附近旅行团,暂时不前往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