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8日早间消息,随着美元安全性的减弱,最近以来频频有媒体高调报道称,人民币征服全球的步伐将会继续。
据外媒报道,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曾在10月15日表示,该国与中国之间达成的新协议将令伦敦成为香港以外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显要中心”。而在此以前,欧洲央行已与中国人民银行达成了450亿欧元(约合57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
这些形势发展是否意味着,如奥斯本所说的那样,人民币将会成为“一种极好的全球货币”呢?在线商业杂志《石英》在对中英达成的新协议的每一点内容进行拆解分析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具体分析如下:
1.英镑将会加入美元、日元和澳元的行列,成为公司能直接与人民币进行兑换的货币(在中国市场以外);
2.允许中国与英国的公司直接进行贸易结算,而不是需要通过美元。从理论上来说,这降低了汇率相关风险和交易成本。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会使用同样的货币来下订单(设定价格)和进行结算(支付订单)。而经济学家余永定指出,中国进口商一直以来都是用美元下订单,然后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种作法是为了从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中获利。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需求量是政府操控货币的结果,而并非由于市场信任人民币的可靠性(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出口商基本上仍在使用美元)。
3.中国将允许身处伦敦的机构投资者购买价值人民币800亿元(约合131亿美元)的中国证券,这让英国的机构投资者感到兴奋。
今年截至目前为止,沪指已经下跌了9%,与2007年触及的峰值相比则已经下跌了64%。而作为股票以外的其他选择,机构投资者还可以从那些已经泥足深陷于债务困境中的中国公司那里购买公司债,或是向中国的银行提供人民币借款,从而以另一种方式来帮助中国公司进行债务融资。在这种情况下,获批参与这项计划的海外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投资在中国政府分配的配额中仅占43%就不足为奇了。
4.中国的银行将可在伦敦开设支行。这就意味着,如果香港的经验可作为借鉴的话,中国的银行将可获得更多来自于人民币交易的佣金。而且,有助于中国在伦敦的银行将作为支行而非子公司运营,因此当地政府对这些银行的资本要求将较为宽松;用奥斯本的话来说,这些银行将可“在英国市场上大规模扩大自身活动”。
这将有助于6.5亿英镑(约合10亿美元)的曼彻斯特机场投资等项目获得融资,同时也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的银行在英国市场上的声誉,并很有可能提高其盈利能力,但对于“国际化”来说则并无太大帮助。
5.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将互换人民币3500亿元(约合570亿美元)。
纽约银冠资产管理公司(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解释道,央行之间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为了使其能获得应急资金,以备在美元贸易融资冻结时使用;在雷曼兄弟破产以后,这种方式就曾被使用过。“需要这种协议的理由之一是,(协议涉及的)那些货币是被广泛交易的。”
“但(央行)实际上并未互换货币。”程致宇补充道。“它们只是持有(人民币)来作为储备货币。”这就意味着,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大部分贸易活动(例如中国与其他23个签有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仍旧是用美元来进行结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