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众志成城 背水一战 让衢州的水更清天更蓝 我市启动开展“共建生态家园”行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0-11 09:18:57

  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对全市1480个行政村分期分批进行环境整治,使衢州的生态环境达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

  第一年是启动年,整治好500个村;第二年是攻坚年,再整治好500个村;第三年是决战年,全面整治剩余的村。

  力争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全市水环境整治任务。加快建设水净、天蓝、地绿、景美的“生态家园”,努力打造全国生态乡村的“衢州样板”。

  昨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启动开展“共建生态家园”干部走亲连心服务基层行动。市委书记陈新在动员讲话中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众志成城,背水一战,建设我们共有的生态家园,让衢州的水更清、天更蓝,让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市委副书记、市长沈仁康作工作部署,居亚平、俞流传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市委副书记江汛波主持会议。

  如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放大衢州生态优势?怎样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共建生态家园”干部走亲连心服务基层行动,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对全市1480个行政村分期分批进行环境整治,使衢州的生态环境达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

  陈新指出,生态是衢州的“金字招牌”。共建生态家园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加快“四个一”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回应群众新期盼、再创生态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建立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有效抓手。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共建生态家园”行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挖掘生态潜力,不断放大生态优势,努力让生态成为衢州最大的财富,最亮的名片。

  陈新强调,开展“共建生态家园”行动,要做到“三个有”:一是有计划,认真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抓两头、促中间;二是有标准,生态环保标准要高于全省其他地区,体现自我加压、敢于担当的要求,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衢州标准”和“衢州模式”;三是有成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行动成效的根本标准,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主动把自己“摆进去”,重点在标准制订、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生态指导员要用脚步丈量民情,转变作风,走进群众,直面问题,扎实做好调查摸底、提出解决方案、制定规划、指导帮扶、长效管理等工作;要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创新理念方式,积极探索政府引导扶持、公司投入受益、群众满意实惠的公司化运作模式。

  陈新强调,要进一步形成“共建生态家园”的强大合力,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做到目标同向、步调一致,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要坚持真抓实干,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力戒庸懒散的行为,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强化督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沈仁康强调,开展“共建生态家园”行动,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步骤,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镇污染源治理和河道整治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共建生态家园”行动。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注重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污染整治与转型升级、设施建设与机制建设、党委政府主导与各方联动、治水工作与其它工作的有机结合,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全力以赴,确保“共建生态家园”行动取得实效,为我市深入实施“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加快建设“一城一区一园一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上,市农办、环保局、开化县以及生态指导员代表先后作了表态发言。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绿色产业集聚区、西区等有关单位签订了责任书。会后,生态指导员接受了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来源: 衢州新闻网 作者: 杨林涛 编辑: 郑佳岚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