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房产频道_2013 > 房产新闻
房贷收紧 刚需购房者难享优惠利率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0-10 08:45:23

  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虽然各大银行普遍收紧房贷的发放,深圳购房一族的热情持续高涨,有房源的楼盘访客不断,地产中介业务员忙碌不堪。业内人士认为,房贷额度紧缺或将一些刚需购房者排除在外。

  刚需购房者受影响较大

  金秋时节,一向是房地产交易的黄金季。购买学位房、结婚房的刚需一族此时大量涌现。在国庆前夕,包括工农中建交在内的各大银行纷纷调高房贷利率,其中首套房贷最高提高幅度为基准利率上浮15%,二套房则高达30%。

  昨天,本报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咨询中原地产一位业务中介张先生,他说目前最优惠的房贷利率是二套房在基准利率上浮10%,首套房则最低是基准利率,比黄金周前略有下降。

  尽管如此,这一优惠利率对多数刚需购房者可能是“镜花水月”。“现在150万元以下的房贷各银行基本不做了,超过这个数额的贷款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批下来。”张先生说。

  银行收紧房贷原因探秘

  黄金周前夕,银行普遍收紧房贷,占房贷市场大头的工农中建交行提高房贷门槛和利率,而平安、民生、招商银行等则在多地停止对普通客户发放新的房贷。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基本上可以分为额度短缺、房贷利薄、防控楼市下滑风险等几大类别。

  银行业内人士通常声称房贷短缺是因为今年的房贷额度基本用完。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1.23万亿元,按月统计为每月增量超过2000亿元;而2012年全年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按月增量仅超过1000亿元。由此可见,今年上半年个人房贷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规模,各大银行的说辞可能并非言不由衷。

  对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大幅减少甚至停止房贷,一些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是因为房贷利率仅为基准利率,或基准利率上浮10%,银行获益小动力不足,因此日益将信贷资源向小微贷、消费贷等高收益贷款倾斜。平安银行一位高管在回应收紧房贷政策时曾表示,房贷虽然利率不高,但是违约率最低,对银行而言是高质量的资产,“但房贷不是平安银行的优势领域”,今后将更多发展小微业务、汽车融资、信用卡业务等等。

  一些独立观察人士则认为,银行收紧房贷是因为楼市风险正在累积,银行作为先知先觉者以减少房贷投入的方式控制风险。有专家指出,现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是下降的,虽然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仍然上涨,但是只占少数比例。如果各地楼市像温州一样出现断供的现象,银行将承受很大的风险。

  对楼市前景分歧加大

  随着房贷供给持续紧张,对楼市前景的分歧也逐渐加大。一些学者、分析人士通过不同渠道表达对楼市风险的警惕,而多数深圳购房者则持续看好一线城市房价。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房贷利率持续收紧必然给刚需购房者带来更大的压力,迫使一部分人加入观望的行列,从而影响楼市销量将造成楼市的远期降温。不过到了明年,这一矛盾将会得到缓解。

  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认为,银行收紧房贷对金九银十影响不大,但预计四季度成交量会减少三成。同时,房贷收紧趋势将会继续,不过,随着明年年初重新获得额度,楼市销售可能恢复。

  世联地产昨天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3季度全国购房者信心指数为58.2,较上季度提升1.5,创下近三年来新高。这也是自今年年初“新国五条”政策颁布以来,世联购房信心指数首次提升,一改今年前两个季度稳中有降的态势。

  该报告还显示,今年3季度深圳购房者信心指数为56.6,较上季度提升1.6,表明深圳购房者对未来房地产总体走势的乐观程度有所改善。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记者范京蓉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