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股票基金
海外新兴市场短期警报解除 难对A股形成正面催化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30 08:13:52

  今年前7个多月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A股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跟随市场特点。虽然A股上证指数至今仍然低于年初水平,与标普500指数创下历史新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在今年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上A股市场与外盘之间都展现出比较明显的联动效应,美股基本都走在了A股的前面。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前提在于今年国内的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政策都缺乏明确的方向。当国内经济和政策没有明确趋势时,流动性的变化就对市场走势形成显著影响。而今年央行始终维持中性偏紧的政策取向,外汇占款的边际影响被进一步放大。跨境资金的流动又与美联储货币政策以及日本量化宽松直接挂钩,导致A股走势跟随海外。而今年8月美债收益率创出新高后,美股带动其他新兴市场调整,但因为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回暖,使得A股市场反弹行情得以延续。

  当前国内经济再度转弱,全球资金流动的影响再次变得不容忽视。因此,A股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宜盲目乐观。

  QE不减码影响市场预期

  近期海外金融市场依然热闹,9月18日美联储FOMC会议的结果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不仅没有如此前市场共识的进行QE减码,美联储甚至几乎全盘推翻了自己两个月前的决议,对下面两个重要问题的表述明显弱化:(1)今年底前开始缩减QE;(2)2014年中完成QE退出。这种出尔反尔基本可以排在历史上美联储态度大转弯的头几位,这与一直以来美联储强调与市场沟通,形成稳定一致预期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

  近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抬高,正常情况下如果美联储希望改变预期,应该提前通过讲话或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与市场沟通,而不是在FOMC会议上放一个卫星。这种做法倒更像是喜欢“出其不意”的人民银行做派。这使得下一个阶段联储货币政策变得很难预测。因为市场既不明白联储今后会怎么做,也不明白为什么如此毫不顾忌中央银行的公信力。会议结果出来以后,各大海外投行主要表态还在讲美联储12月会开始QE减码,但更多是出于发声的需要,超过了实际判断的成分,现在金融市场的预期仍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

  新兴市场获阶段性喘息

  全球市场来看,美债阶段性地不再是牵引其他资产的锚,市场格局回归到去年底今年初的以各类资产自身经济和风险因素主导的阶段。短期来看,萨默斯退出竞选和FOMC保持QE规模,直接受益的是之前调整最深的,即美债和新兴货币。

  历史上看,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之间的联动非常明显。墨西哥危机期间,东南亚与韩国的经济依然非常强劲,但股市同样出现了接近20%的跌幅。对于A股来说短期里消除了一个潜在的风险点。但中期时间尺度上,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忧虑并不会因此而结束,以印度、印尼为代表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收支恶化仍然需要外部资本流入来支撑,这将继续对两国货币和股市形成压力。因此对于A股而言,美国QE暂不减码仅仅有助于稳定投资者对货币环境的预期,有助于主题驱动下反弹行情的延续,但缺乏向上的催化作用,海外环境中期内依然偏向风险的一面。

  资金面中期仍显弱势

  从中期趋势来看,海外市场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并不算很正面。2008年至今,我国新增外汇占款的规模基本上和新兴市场的汇率波动高度吻合,当前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新兴市场整体构成了一组大类资产。当全球跨境资本看好新兴市场进而带动汇率走强时,往往也是大量资金涌入国内的时点,反之亦然。

  当前联储暂未调整QE规模,短期大幅流出新兴市场的风险有所缓和,但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大方向依然疲软,我国的增量流入资金很难出现系统性的改善,外汇占款无非是高一个月、低一个月的波动,呈现出“有改善空间、无持续趋势”的特征。我们以离岸人民币汇率CNH代表市场汇率,以CNH与人民币中间价之间的溢价率代表市场的结汇意愿,溢价率在8月份回暖以后,近期又明显收窄,资金系统性流入的概率并不大,因此权重板块缺乏系统性机会,市场大体仍然是主题主导的格局。

  (作者系莫尼塔投资分析师)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编辑: 郑佳岚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