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缺少特长 自卑烦恼
自小只顾专心学习的小C,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爱徒,自己本人也很自豪,充满自信。然而进入大学以后,感到周围同学不但聪明,而且多才多艺,唱歌、跳舞、摄影、绘画等,各有特长。相比之下,除了学习,自己几乎样样不如别人,真是羡慕、嫉妒、恨,五味杂陈,自卑、焦虑等烦恼情绪挥之不去,不知自己今后何去何从。
分析: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评价维度从中学的“唯成绩”到“德智音体美多元化”,成绩优秀和多才多艺的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另外,大学生的审美标准趋向多元,多种多样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蓬勃发展。这样,仅仅学习好的学生往往淹没在济济人才中,很难再保持高中时“万般皆下品,唯有成绩高”的局面。
建议:1.冷静下来,分析、寻找自己的优势,提高自信心;2.利用大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发展个人爱好;3.人有“八大智能”,有的具有先天性,所以不可以过分“比较”。
案例4
竞选学生干部失败
很受伤
在中小学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小D,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拥护,本人也自认为天生具备当领导的素质,信心满满。然而上大学后,竞选班级干部和学院干事纳新都出师不利,最后只任了个小组长,感觉颜面失尽,非常难过,很不平衡,更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分析:大学环境比中学环境更加复杂,对大学生能力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大学是一个人才汇聚的地方,高手云集,无论哪个方面,身边总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对手。所以,很多新生在新的参照环境中难以找到“昔日辉煌”,受挫的几率随之增加。所以个体要及时转变视角,理解真正的原因——“不是自己变差了,而是比较对象变好了”。
建议:1.接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实际情况;2.坚信:苍天不负有心人,是金子总会发光;3.别人如何看你取决于你自己如何看自己。
案例5
学校(或专业) 非己所欲也
高考前的小E,对自己的实力比较有信心,认为考上一所如意的大学不是难事,还准备继续读研究生,甚至读到博士。然而事与愿违,由于高考发挥失常,居然进入了一所高职院校!入校以来,始终比较苦恼、懊丧,感到前途渺茫,无精打采,他非常担心自己就此沉沦下去,直至一事无成。
分析:首先,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自身评估过高,高考结束后,一直沉浸在失败的负面情绪中,不能接受现实;其次,观念陈旧,夸大高考对自己命运的影响,认为“一考定终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积极性受挫;第三,缺乏学习兴趣,对学校(或专业)认识肤浅,一味将学习成绩差归因为外部不可控的环境因素,以此作为借口逃避学习。
建议:1.既来之则安之,每个人都要面对和接受自己的选择及行为后果;2.转变人才观念,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过亲朋好友及教师学长充分了解学校及专业的就业情况,对今后发展道路进行科学规划;3.学习对学业进行全面正确的归因训练,多进行内部的、可控的归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