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郭杜校区,大一新生带着行李前往宿舍楼记者窦翊明摄
又是一年开学季,历经高考冲关的莘莘学子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开始了新的征程。
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初的新奇、兴奋、荣耀逐渐消退,不甘、不满、焦虑接踵而来,新生们遇到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怀旧感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交往意识与闭锁心理纠缠、强烈求知欲与综合素质欠缺等一系列矛盾问题。面对这些困惑,如何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调整自己在大学的做事处事方式,避免各种依赖,协调各种不适,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演绎新的精彩,大一新生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好准备。
现象
大学里的“太空人”
十多年为各种考试而战,一朝进入学风自由的大学,不少学生感到了“失重”:缺少奋斗目标,不会自我管理,遑论学术创新,甚至连基本学分都修不满……成了人们眼中的大学“太空人”。
“空虚啊,郁闷啊!”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总觉得大学没事做,大学好无聊。除了上课以外,就是睡觉、上网;甚至有些人连上课也不去。“在没有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都是充满希望的,总是在幻想着大学生活是多么充实,多么美好。但真正迈入大学的校门,就会发现其实现实和理想真的有差距。或许是期望太高,高中的时候总是在不断地鼓励自己,一遍遍地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大学蓝图,使劲往前冲。上了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富有吸引力了”。军训刚结束,步入正常大学生活才一个星期的杨帆,已经开始埋怨大学生活了。在杨帆的周围,有许多大学新生和杨帆一样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求解
大学生面临“断奶”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只存在新生中。今年暑假,我在一家公司实习。因为性格比较内向,社会交往能力又弱,刚进入公司实习,很多东西都不会,感到难以适应。在学校的时候还有学习目标,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一点儿目标都没有,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干什么,有好几次都想放弃。”西安邮电大学的李琦向校园记者讲述自己的假期实习经历时说道。
据一些高校统计,这种短期内产生心理不适应感的比例还比较高,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和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主要原因一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二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一些学习成绩原本很优秀的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甚至产生放弃学业的想法,导致休学、退学。
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许多大学新生的“生存状态”:从小到大都是被老师、家长“压”着读书,目标就是考试、升学。原来高中一天少则八节课,多则十节课,每天作业做不完,各种考试考不完,晚上很多学校还要求上晚自习。考上大学后,忽然觉得目标没有了,学习环境又非常宽松,便有些不知所措。再加上人生志向缺乏,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于是浑浑噩噩度日,有的深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虽说被学校退学的是少数,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徘徊在及格线附近,勉强过关。
“大学期间最怕的就是没有目标,直到毕业前夕,才真正考虑何去何从。”今年刚考上陕师大研究生的闫玉说道,“每个人都会迷茫,特别是在自己没有目标或者是感觉失望的时候。但其实有了自信,有了目标,就不再迷茫。很多大学生都面临这个生理‘断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