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手机壳致癌? 建议:尽量选择没有明显气味的产品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16 15:19:28

  最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网络论坛上,盛传着这样一条流言:2013年超强致癌物就是整天套在手机上的外壳,其携带超强致癌物苯,苯可以随着呼吸道直接进入人的五脏六腑。

  这是真的吗?成都晚报联合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栏目组,邀请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实验人员进行了专业实验。

  测试使用手机1小时手机壳平均45℃

  手机壳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真的会释放致癌物质苯吗?第一步,测试平时正常使用手机时,手机壳的温度能达到多高。记者找来6位热心市民,请他们按照平时的惯用方式,打电话、刷微博、玩游戏……1小时后,记者用红外线温度测试仪,测试每部手机的最高温度,6个手机壳外部的最高温度为39.3℃-48.4℃,估算下来平均温度为45℃。

  接下来,记者分别在流动摊贩和商场购买了塑料、硅胶及皮革三种常见材质的手机壳。值得注意的是,商场购买的手机壳都是品牌信息齐全的产品,而流动摊贩销售的手机壳没有标注生产厂商的名字。

  带着这6个手机壳样品,记者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手机壳会释放苯和甲醛

  实验人员将实验舱温度加热到45℃,然后把手机壳放进去,1小时后6个手机壳被加热释放出的气体收集完毕。随后,实验员对这些气体进行苯、甲醛含量分析。

  -6个手机壳全部释放苯含量并不算大令记者意外的是,无论是在流动摊贩还是在商场购买的手机壳,都释放了致癌物质苯,释放量在0.0191mg/m3到0.0494mg/m3之间。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据了解,我国并没有针对手机壳的国家标准,只好用国家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标准作为参考。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博士徐秋健表示,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对苯的浓度限制规定是0.011mg/m3。“实验是将手机壳密闭加热了1个小时,这样得出的苯释放量要比日常使用的情况高一些。”徐秋健称,基于这样的原因,手机壳的苯释放量并不算大。

  据了解,苯对人体的伤害比较大,国家采取了监管措施限制苯的使用,多用苯的同系物来取代苯作为有机溶剂。如果这些有机溶剂的纯度不高,那么其中可能会含有一定的苯。

  -4个手机壳甲醛超标使用会增加吸入风险新买的手机壳常散发着浓烈的刺鼻味,网友称这很可能是甲醛。实验员用相同方式检测,2个硅胶手机壳、2个皮革材质的手机壳甲醛释放量都高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0.1mg/m3。甲醛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类人类致癌物,而测出的手机壳甲醛释放量最高的达到0.25mg/m3。

  徐秋健称,使用这样的产品,会增加吸入更多甲醛的风险,这些甲醛可能来自手机壳上使用的粘合剂,也可能是硅胶壳使用的材料不够稳定散发出来的。成都晚报记者锁千程李惠摄影李祥云

  市民在购买、使用手机壳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徐秋健建议,尽量选择没有明显气味的产品,同时在通风环境下使用,还要减少儿童对手机壳的接触。

  同时,成都晚报记者也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针对手机壳的国家标准,规范行业生产行为,让消费者用得放心。

  记者调查43人6成在用手机壳

  苯是一种无色透明有芳香味、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即可挥发,形成苯蒸气,温度越高挥发量越大。在工农业生产中,苯被广泛使用。对于苯的致癌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级为一类人类致癌物。

  昨日,记者随机调查了43位成都市民,其中27人的手机上套着外壳。“是一种装饰,很好看!”“能够保护漆水,手机不容易磨花!”采访中,市民使用手机外壳的原因不一,但他们均表示不知道“手机壳会释放致癌物苯”的说法。

  对网络流言有疑问请拨962111告诉我们

  如果您对涉及民生、健康、科技等方面的网络流言有疑问,请第一时间告诉我们:新浪微博@成都晚报或拨打成都晚报热线电话962111。我们将联合国家级实验机构、权威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全力以赴探寻真相。

  同时,我们也向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发出征集令,欢迎加入这档“科学VS流言”的大型互动求证新闻栏目,帮助市民破解生活中的网络流言、民间传言。

来源: 成都晚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