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篇】牛剑要面试,对中国院校有内部排名
英国高校的硕士课程学时短(通常是一年)、含金量高,一直是中国留学家庭的热捧对象。眼下,英国的大学陆续开放2014年秋季入学的硕士课程申请通道,相关要求也一并公布。
这几天,打开英国综合排名前五,与牛津、剑桥可以比肩的杜伦大学的官网,研究生申请通道已经开放,申请步骤有三步:1、联系院系,看是否符合院系申请要求;2、填写申请表格以及提交相关文件材料;3、学校审核通过后会与学生联系。由于各院系各专业不同,要求会有差异。以商学院为例,目前要求学生有相关专业背景,雅思6.5分(听、说、读、写四门单科成绩不低于6分)或托福92分。
其实,杜伦的要求正是英国研究生院申请材料的“经典三大件”:语言成绩(雅思为主)、GPA(大学本科的平时成绩)、个人陈述。
当然,尽管学校仅罗列这些基本要求,与美国情况类似,由于中国申请者众多,等于大家一起提高了申请门槛——达到学校的要求似乎已经远远不够。
最近,一份英国研究生院公布的入学要求在网上热传,称杜伦大学商学院只接受中国排名前70位大学的毕业生,前10位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大学平均分要求达到80分,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大学平均分则要达到85分;如申请非商科类硕士课程,申请者需要是国内“211”、“985”院校的毕业生,平均分要达到80分以上。华威大学(英国大学综合排名第八)的传媒和商科专业比较有名,通常只招收“985”大学毕业生,特别优秀的“211”大学的毕业生也在考虑之列……
由于和英国近百所高校拥有合作关系,我们也关注着英国高校近年来在华招生的趋势。实际上,英国高校除了在官网公布基本申请要求,由于申请人数增加,对各国申请者会有不同的“增值”要求,比如英国院校会看重“985”、“211”之类的院校,他们明白这些数字的含义。但他们对中国院校的排名各不相同,实际上,不同英国学校会有一张自己的中国院校排名或者说认可名单,个中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往届招收该校学生来英入读后的表现为主。要强调的是,英国院校对中国所谓的名牌高校并非盲从。
说个去年的案例,本科上海经贸大学(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该生GPA3.5,雅思过关,目标申请金融专业。考虑到她要申请的专业正是英国研究生申请的大热门,我们建议学生备战GMAT,尽管学校并没有这个成绩的要求。须知,GMAT是美国商学院的必考科目,能体现学生的商科专业素质。学生最终成功提交不错的GMAT分数,喜获华威大学、爱丁堡大学的录取信。两校的商科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同样也是去年,一个交通大学信息技术专业本科生申请伦敦政经学院的研究生失败,得到的答复是:文书(个人陈述)不合格。怎么会在文书上失利?该生找到我们后,我们分析发现,他在文书中没有强烈表达入读意愿,没有体现自己的能力。在重新梳理申请材料后,在修改文书整整6次后,他递交了申请材料,结果令人欣喜,他收获了比之前预设的更好院校:牛津大学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所以说,尽管这些年竞争增加是客观事实,但并非好的本科学校就确保好结果,关键得看学生是否明确地向学校传递出学术的潜力、能力与意愿。
说到牛津、剑桥,这里补充说几句。他们是许多中国学子的理想院校,但要求也甚高。牛剑是至今在英国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保留“面试+笔试”的两所院校,换言之学生在提交“三大件”材料后,被学校看重的申请者还会收到面试、笔试通知,笔试由各专业老师出卷子,内容不一;面试也多由专业、院系负责,有人飞到英国去面试,也有人选择电话、网络视频面试,形式不一。
“超级常春藤”挑战牛剑独霸格局
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情有独钟的人,或许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广些。近日,由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经学院等多所英国大学组成的一个联盟将变成“超级常春藤”,旨在打破牛津和剑桥在英国大学排名榜上占首位的主导地位。
根据BBC中文网消息,英国顶级私人学校校长大会的新任主席蒂姆·汉茨(Tim Hands)称,多年来,已有好多所伦敦大学缩小了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的距离,结束牛剑的霸主地位。
汉茨是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校(Magdalen College School)的校长,该校是英格兰的普通中等教育高级水平证书考试(A-level)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尽管莫德林学院学校今年有47名学生进入牛津和剑桥,但汉茨说,结束牛津剑桥的霸主地位对年轻人有很大的益处,如果知道有更多的顶级大学供选择,会增强他们的信心。汉茨的想法对中国学生也有启发,不要将牛剑作为全部选择。
根据“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The TimesGood University Guide)的数据,目前并没有迹象显示英国其它大学与牛津剑桥的差距有所改变。该指南在1993年初创时,牛津剑桥和当时排名第三的帝国理工学院之间的差距是40点。而该指南去年的数据显示,牛津剑桥与排名第三的伦敦政经学院之间的差距扩大,变成了80点。不过,这些年英国其他院校确实发展亦令人瞩目,帝国理工、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等收获了大部分科学、医学方面的研究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