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如何走出减负困局大家谈 落实减负不能"一阵风"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12 10:28:22

 

  减负,听听朝阳区实验小学怎么说

  本报记者张烁

  9月3日,记者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倾听一线校长、老师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看法。

  校长陈立华:我曾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初三男孩,他说,“中国教育就是把人的翅膀砍断,再缝起来”,我听了心里沉甸甸的。减负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当下,出台“十条规定”十分必要。规定的每一条都跟孩子对接,一定有好处,我们学校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我相信,指挥棒有调整,减负肯定就能改善。但在一些具体的方面,还可以修订得更加完善。

  教师王晓松:“十条规定”减轻了孩子的负担,其实也减轻了教师负担,我们很欢迎,甚至希望让减负来得更“猛烈”些。但高兴之余,我还有一些顾虑。比如小学负担减轻了,到了初中负担一下子上来怎么办?

  教师钟晨:我们的毕业生反馈,到了初中,作业和考试一下子增多了,感到不适应,这就是问题。尤其是好中学的入学门槛还是那么高,光谈小学减负,能管用吗?

  作为班主任,我感觉到,家长把焦虑传递给了孩子,甚至传递给了学校。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家长,比起减负,他们更关心“小升初”怎么办、中学有什么要求。

  教师潘丽媛:是有这个问题。我是老师,也是家长,我感觉,要是不留作业或作业少了,恐怕会把校外培训炒得很火。现在考试成绩差一分,能差一操场的孩子,哪个家长敢放松?特别是到了初中怎么衔接,我挺担心的。

  有的家长对老师说,我们有时间,我们不累,多布置点作业没关系,请老师多布置点作业吧!家长不会因为有了减负规定、老师说了减负,就真的不管不顾地把学生负担减下来,因为他们考虑得很长远,负担减下来了,那么中考、高考呢?只有指挥棒真正变了,考试制度改革了,减负才能治标治本。

  王晓松:有的时候,老师不留作业,家长要加码,还不知道要加什么,就买来各种辅导书让孩子做,孩子更累,还不如老师分层布置作业来得有效率,因为后者更有针对性。

  钟晨:对于减负,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思维训练,给出方向引领,锻炼孩子的能力。

  陈立华:前段时间的减负大会上,大家讨论,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留作业?是因为担心孩子的知识没掌握扎实。现行评价体系中,作业和考试挂钩,考试和升学挂钩,在老师心里,只要大的方面改革了,作业改革肯定没问题。但是,大的指挥棒并没有动,这等于作业、负担要少,但成绩还得好。要做到这点是有条件的,就是教师素质必须提高。只有老师能力增强了,才有可能处理好负担轻和效率高的关系。通则不痛,上课上通了,孩子们就不累了。在老师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能力得到锻炼的情况下,作业是可以调控的。比如分层布置作业,这样针对性强、效果好。如果按照较差水平孩子的标准给全班布置一样的作业,孩子肯定累。

  另外,变百分制为等级评价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满足于等级评价。比如自己的孩子得了优,还要追着老师问,班里有多少得优的孩子。

  副校长张琪: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甚至从胎教、早教就开始了,这不是一纸规定就能改变的。因为客观环境是,社会评价人才先看学历,甚至“查三代”。要想真正走出学生减负困局,还需要“组合拳”,学校和老师尽到自己的责任,还需要社会人才观的改变、考试制度的改革,这样才能在减负问题上治本。

  读者来信谈减负

  安徽明光读者阮华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无论喊得多凶,做法多好,实际效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往往越减越“负”。原因何在?理念问题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看到孩子勤奋用功,甚至在评价孩子上“唯分数论”,这样,怎么能把负担减下来呢?

  浙江杭州读者张永谊:作为父母,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尊重其意愿。不能盲目要求孩子按照家长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试想,如果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成绩不理想的“懊恼”中,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当然,我们也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学会求知,更要学会做人。

  四川德阳读者詹梅:我们对减负停留在“小学生减负”上疑虑重重。因为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还在靠分数录取。那么,中学阶段激烈的竞争就不可避免,这就必然会让家长失去“平常心”,必然会逼得孩子拼尽全力去得分!我们期待着中考改革、高考改革方案尽快出台、相继跟进,这样,小学减负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河南邓州读者王中献:9月1日晚,我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准备和女儿一起收看教育栏目《开学第一课》。可孩子告诉我,老师让写作业,没时间看。我惋惜极了,想等到星期天再补上,但也有一丝担忧,到时候孩子作业多吗?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