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教师节送礼购物卡网上销售火爆 面值从2百到1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08 14:23:31

  “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教师节送礼背后的“潜规则”透视

  新华网武汉9月8日电(记者徐海波、陈俊)为学莫重于尊师。每到教师节,学生都会以各种方式感谢恩师。今年,一种可等同于现金使用的教师节礼品卡格外火爆,让这个充满敬意的节日变味。在商家的推波助澜和社会风气的感染下,家长和老师都有种“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无奈。专家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打破无奈的“潜规则”,莫让金钱玷污了师生之情。

  教师节礼品卡网上销售火爆

  原本“礼轻情义重”的一张贺卡似乎已不足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近日,上海一家大型超市推出“贴心”的教师节购物卡,面值从200元到1000元不等。这种赤裸裸地“表达”让众人大为震惊。随后,超市表示道歉并撤下购物卡。然而,这类购物卡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转战”电商网站。

  只要在搜索引擎输入“教师节礼品卡”几个字,几乎各类电子商务网站都有“感恩教师节,选礼品卡!”的广告。记者登录到京东商城网站发现,热门搜索排名第一位的是“礼品卡”,包括现代庆典卡、致敬卡等多种实体和电子卡。

  其中,教师节版礼品卡格外引人注目,一共有4种,面值从200元、500元、800元到1000元不等。这些礼品卡都按照原面值销售,输入礼品卡上密码充值到电商网站账户后,就可以在网站上购买任何商品。

  从产品页面来看,礼品卡售卖十分火爆,评价多达数千条。

  9月7日,记者再次登录京东商城,显示“该商品已下柜”。而网上超市1号店的“感谢师恩礼品卡”依然在售,有100元到1000元不等的面值,卡上印有“教师专属”“致以最真挚的感谢”等字样。类似“教师节送礼不错”等评价更是随处可见。

  除了网站外,一些商店、超市也不愿错过这一市场蛋糕。“教师节礼品”都摆放在各卖场的醒目位置,从烟酒、食品、保健品到化妆品、装饰品,甚至数码产品一应俱全。

  “潜规则”作祟家长教师都很无奈

  在“送礼表衷心”的环境下,商家总会创新出五花八门的礼品。然而,将教师节送礼风行全归因于商家也不公允,家长与老师才是“合谋买家”。但他们表示,在“潜规则”之下,也很纠结很无奈。

  武汉市民王封的孩子在湖北某重点中学就读,由于平时跟孩子沟通不多,只能通过老师了解孩子的状况。他说,“平时经常麻烦老师,过节肯定要表示一下。买礼品不方便,送礼品卡、购物卡简单又实用。”

  持相同观点的家长还有很多。一周姓家长也对记者表示,老师很辛苦,过节送点礼很正常。“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老师在学习机会与评三好学生、推优等方面多给孩子机会。”

  然而,也有家长对此表示非常反感。孩子正在读初三的林家坤说,“这不是赤裸裸地鼓励送礼吗?商家利用了我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孩子也会沾染上这些恶俗的品性。”

  更多的家长是在买与不买之间“无奈地纠结”。内心上,他们不愿意送礼,觉得是“不好的社会风气”。但又担心,自己不送别的家长会送,孩子得不到老师的“照顾”。

  其实,老师们也很烦恼。武汉市一私立小学教师杜金霞告诉记者,去年教师节就收到过化妆品,今年又有家长送礼品卡,“不收的话家长更担忧,觉得自己瞧不上,收了自己心里又不安,真的很无奈。”

  “送这些俗气的礼品卡还不如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贺卡温暖。”杜金霞说,以前,学生会在家长的指导下画一张贺卡,老师收到哪怕看不清楚图形的卡片也很开心。

  教师节何时才能变纯粹?

  在商家宣传送礼、有家长乐意送礼、有老师坦然收礼之下,教师节开始变质。然而,教育、工商等部门却表示对此“束手无策”。

  教育部门也曾多次要求,教师不得借节日之际,向家长、学生收取礼物、礼金、有价证券等,一经发现查实,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分。但令他们感到困惑的是,这种收礼行为一般“数额少、较隐蔽”,难以查处。

  武汉市工商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依照《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规定,电商发行的这种储值卡并未违规,相关宣传语也没有违反广告法,因此无法进行监管,只能依靠商家自我改进。

  专家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家长不敢不送,教师心安理得接受的重要原因。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说,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上所好学校,进个好班级,有位好老师。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家长期望以礼物和金钱来铺路,给孩子打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认为,在“医生红包”“办事送礼”等社会风气盛行的情况下,“老师红包”现象的出现不可避免。教师节送礼现象需要综合治理,当务之急是重塑师德、重塑社会正常风气。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