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首批赴台陆生找工作遇尴尬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02 09:43:10

  今年夏秋,首批赴台湾就学的大陆学生毕业了。求职路上,他们遇到的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况?

  “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除了要应对大陆面试机构对台湾学历的种种不理解和质疑,身为第一届赴台陆生,完全没有学长、学姐的经验可以参考,他们的求职路走得并不顺利。

  1他们正在开创历史

  在台大求学的七七,近日在台湾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毕业季心情,除了感慨自己与台北结下的不解之缘,文字里还透露出找工作的担忧:像我们这些理工科的专业,读研只需两年,没有大段的时间留给找工作,等到毕业后再回去就错过了大陆应届生的招聘高峰期。

  七七文章里说的“我们”,就是2011年的首批赴台陆生。

  当年4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大学、硕士及博士班。据台“立法委员”陈学圣介绍,当年报名1904人,录取1265人,最终实际注册人数为928人。研究生核定招生人数为653人,最终录取228人。在此之前,大陆学生只能以“交换生”的身份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

  那一年的他们备受关注:台湾大学第一届陆生的入校见面会,曾引来岛内80余家媒体采访;与此同时,“破冰者”、“新新人类”等身份标签被媒体贴在他们身上;正是因为他们赴台,2011年被视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的关键一年”,称之为陆生赴台“元年”。

  多方关注之下,社会各界都对这群学生的未来充满信心。

  2就业路上遇“关卡”

  时隔两年,今年7月,首批赴台陆生中有173位毕业,其中有100多位两年制硕士生。据报道,不少陆生在招聘季忙碌奔波。有台大毕业的女生,为争取两家大陆招聘单位的面试,不得不在课业仍繁重的时期就开始折腾,一个月内往返两岸10次,还得负担高额的交通成本。

  他们不仅要和大陆的同龄人一样遭遇今年的就业“寒冬”,在台陆生就业季的这一系列折腾,还无法绕过台湾当局当年针对大陆学生所制定的“三限六不”政策。

  “三限六不”明确规定“陆生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等,该措施在今年他们毕业时依然没有解禁。政策之下,大多数大陆学生毕业后选择返回大陆工作,只有少数陆生选择留台继续念书,或选择以台湾为阶梯再赴海外深造。

  无法留台工作,一些陆生只好打道回府,将重点转移到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争取工作机会。无奈一般台商的人力资源部门又倾向于利用大陆的人资渠道去寻觅人才,对于赴台陆生则并不重视,使得这些陆生在台湾找大陆工作时常碰壁。至于台湾本土公司,则几乎都倾向于招台湾本土学生。如此一来,不少在台就学的陆生发出“在夹缝中求生存”、“或许,我们会成为牺牲品”的沉重感慨。

  找工作,磕磕碰碰、坎坎坷坷都属正常。当然,也有一些幸运儿。台大的任瀚达便是其中之一。在年初,他就已接获北京某家银行的录取通知。但他坦承,为找工作往返两岸,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

  3未来或许有转机

  台湾当局“陆委会”也曾扮演红娘角色,牵线搭桥,如在今年夏天组织了“2013第一届在台陆生就业人才交流会”,邀请26家两岸三地企业和100余位在台陆生直接见面。

  会上一些大陆台商表示,看重陆生具有在台受教育经历,同时又熟悉大陆环境,这批大陆学生往往表现积极,将帮助两岸的商业交流更加融洽,台商们对陆生充满信任,只要在大陆的企业有职位,会在第一时间准备招揽陆生。

  部分行业尤其青睐陆生所扮演的“两岸桥梁”作用,比如传媒业。弘升传播执行长粘嫦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第一届陆生可以作为台湾和大陆之间文创、影视和旅游等产业的“连接点”,在台毕业的陆生应该是抢手的人才。

  第一批陆生毕业后可否顺利就业,不仅会影响未来台湾继续招收陆生的吸引力,更是对台湾高等教育的重要检验。台“立法委员”陈学圣说,面对开放陆生政策的首批毕业生,除了祝福,更希望他们能带着台湾浓厚的人文力量展翅鹏程。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