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的第一个农村图书室。1954年,衢县文化馆图书室管理员在光明生产合作社蹲点留念。
1994年1月18日,衢州图书馆开馆典礼现场。
上世纪70年代的借书室。
从上世纪30年代,民国衢县县政府成立的民众教育馆图书部,到解放后改称浙江衢州专署文化馆图书室;从1956年7月成立衢县图书馆,到1984年改称为衢州市图书馆(县级);从1985年5月升格为地级市图书馆到如今位于府山南麓的小高楼,再到位于三衢路的过渡新址;从闭架式借阅到开架式借阅,从收费到免费……无论图书馆如何变迁,留在衢州市民心中的,永远是那一抹淡淡的书香;铭刻在每位衢州市民记忆中的,也永远是那难以忘怀的书香年代。
“图书馆要搬迁了?”8月27日下午,从衢州图书馆阅览室结束自习的高一学生王茜拉住身边的伙伴,“快看这个通知。”原有图书馆已不适应城市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拆除老馆,在原址实施图书馆改扩建(中国儒学馆)工程。
“确实要搬了,时间就在9月份。”衢州图书馆馆长占剑告诉记者,尽管确切的告示已经贴在了图书馆门口,但还是有很多市民前来确认,“大家似乎很舍不得这里。”占剑说,旧馆将在9月15日全面关闭,搬迁工作将持续二个月左右。过渡期间的图书馆位于三衢路,预计于今年11月底陆续开放。
难忘旧馆
青春记忆无法搬迁
衢州图书馆旧馆即将搬迁的消息一出,就在广大市民中激起了波澜。20年来,该馆有着数以万计的铁杆“粉丝”,他们主要是在老城区生活的市民。在阅览室里读报、温书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伴随许多衢州人的成长。听说图书馆要搬迁,许多老读者都恋恋不舍。
“听说图书馆要迁走,心里真有点失落。”上世纪80年代起,就爱从图书馆借书看的于丽丽今年已经38岁,14岁的女儿如今也是图书馆的常客。“难忘啊,这几年,我虽然去的次数少了,但是,每次路过新桥街,我都会想到当年我在图书馆借书后去府山公园走走的习惯。”
于丽丽回忆说,当初去图书馆借书是要办借阅证的,除了押金外,每月还要交5元借阅费。“前两年,我陪女儿去借书,才知道图书馆从2005年起就免费了,而且书也多了好多”。她和家人都很舍不得图书馆搬迁,“毕竟旧馆已经在那里20年了,影响了太多人。”
一位网友在微博的发言,也道出了老读者们的心情:“难忘那一个个安静的午后,难忘那略带陈腐的书卷味。新馆万般好,可叹青春和记忆无法搬迁。”如今的馆长占剑说,老图书馆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它不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是老城区的一个文化地标。那个书香年代,也铭刻在了很多市民的脑海里。
“图书馆搬迁,确实影响了许多衢州人的日常生活,大家表示不愿意搬迁的心情可以理解。”占剑说,市民的反映也是出于对本土文化的关心。除了不想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想改变老城区围绕着衢州市图书馆已经形成的文化氛围,“毕竟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记忆都在这里,对这里充满了深深的情感。”
寄望新馆
别丢失了人情味
位于新桥街,衢州市博物馆斜对面的衢州图书馆凝聚了老衢州的集体回忆,和许多老读者一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同样对旧馆依依不舍。
“这两天,来图书馆的人特别多。”工作人员周利红告诉记者,很多人得知旧馆要关闭后,特意跑来看一看,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市民。而对于周利红来说,她对旧馆同样充满无限留恋。
1978年,年轻的周利红被调至衢县图书馆工作,“当时,图书馆还在十字街头,和衢县文化馆一起。书少,来借书的人也很少,读者几乎都是军人。”
图书馆经历了搬至少年宫过渡的短暂两年后,于1994年搬至位于府山南麓的衢州图书馆。当时的新馆便采用了开架式借阅图书,“那时,超市也才刚刚兴起,从以前的用目录选书到直接从书架上自选图书,读者很新鲜,所以,一下子来了很多人。”到了2005年5月,免费开放后,办证的数字翻番。
统计显示,仅免费开放当年的办证量就超过了1万张,是过去总和的两倍,衢州人的读书激情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场所。现在,免费开放已过去8年,图书馆的读者证总数到达了44152个。
“当年在这里看了四五年书才考上司法单位的那个小伙子,我还有印象呢。”周利红口气里透着留恋,20年来的浓浓人情味让她舍不得,不过,她也充满着期待,当年,那个书香年代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走来,图书馆的书香味也很快会再次飘扬在衢城上空。“现在的人都爱看书,新馆有新馆的好,会得到读者喜爱的”。
旧馆即将拆除,新馆的设计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两年后,一座带有新中式风格的新馆,会矗立在府山公园南麓。
新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