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父母天地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无奈 吃饭也抱着不让玩就不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30 15:15:59
  “孩子几乎没有一餐是踏踏实实把饭吃完的,中间一定要举起手机。”“去辅导班接孩子,看到一个女孩边做试卷边看手机,走近一看,原来孩子正在用手机上网搜答案。”“今天孩子图文并茂地更新了QQ心情,底下一群不知性别的网友跟着回复。他才11岁啊,真让人担心”……在这个即将过去的暑假里,在京城的各个角落里,因为担心,上演着一幕幕家长和孩子的手机大战。

  初级对抗

   “女儿一抱起手机,我就邀请她打羽毛球”

  这个暑假为了和手机“抢”女儿,董先生可是没少陪女儿打球,就连平时对女儿限制比较严的电视也放宽了不少。

  “孩子班上的同学许多都有手机,我之前答应她到了5年级就给她买个手机。”暑假刚开始,女儿就缠着他履行承诺。“我觉得孩子也大了,也不能不让孩子接触手机,就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结果买了我就后悔了!”董先生说,“没想到手机到手,孩子就离不开了,天天在那玩游戏,动画片不看了,连小朋友来喊下楼去玩都不去了。”

  “为了让孩子少看会儿手机,女儿一抱起手机,我就邀请她跟我去楼下打羽毛球。要是晚上看她看手机,我就想着法儿让她看会儿电视,觉得电视屏幕比手机屏幕对眼睛要好一些,可孩子根本不领情。”

  眼看就开学了,对于女儿在学校、上下学路上这些不受家长监控的时间,董先生现在更是揪心,这小小手机可是给他家添了大麻烦。

  中级对抗

   “一说手机就吵,只好一狠心给没收了”

  秦先生今年3月份单位春节活动抽奖得了个大屏智能手机,想着孩子不少同学都用的是智能手机,就把手机给了孩子。“智能手机能上网、玩游戏、看小说,当时我们夫妻也怕孩子沉迷手机,还特意先嘱咐他别多玩。”可是手机到了孩子手里就不受控制了,一个月后被孩子老师叫家长了。

  学校不让带手机,可是儿子把手机带到了学校,让老师给警告了。没过一个月,他又把手机带学校去了,直接让老师没收了。

  “这个暑假在家,看他老玩手机,甚至晚上躲在被窝里玩游戏、看校园小说,我看那些小说男生、女生的,都特别露骨。”秦先生很无奈,也和儿子谈了,一说起手机就吵,最后只好一狠心给没收了。

  “智能手机这类高科技产品你也不能完全不让孩子接触,不然就怕他落伍、不合群。”秦先生说他现在特别难受,这么大的孩子不能自己把握自己,不让他接触不行,让他接触更担心。

  终级对抗

   “餐桌上都抱着手机,不让看就不吃饭”

  田女士最近让儿子弄得焦头烂额。别看田女士的儿子才上4年级,可是手机已经换了3个。“为了方便联系,从他上小学的时候就给他买了手机,可是一开始他总是拿手机上网,担心他接触不良信息,就给他换了一个儿童定位及监控手机,还把上网功能给取消了。结果孩子把手机扔家里,不要了。”

  孩子越来越大,没有手机非常不方便,今年初田女士又给孩子买了个智能手机,这回一发不可收拾了。假期里,儿子天天窝在家里上网,就是周末带他出去玩也得带着手机,随时打游戏。“餐桌上都抱着手机,不让看就不吃饭。”田女士很无奈,这个暑假她也曾试过把儿子的手机收上来,可是换来的是孩子在家不说话,不搭理她,家里总是低气压。眼看暑假就过去了,田女士还不知道该如何跟手机抢回儿子。

  专家建议

  课本应增手机使用素养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他们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青少年使用手机进行数字化阅读,长此以往,数字化阅读将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形成喜看、喜听,不问为什么、不独立思考的习惯。

  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说,孩子沉迷于手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视力等身体健康,也会因其接触许多没有过滤的信息影响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是沉迷在手机里,不少孩子不愿意与人沟通,将会损害孩子与人交往的社会功能。

  为此,不少专家建议,应制定相应的标准,采取端口限制、绿色软件等方式,从技术上杜绝孩子沉迷手机。而宗春山认为,应对青少年手机上网最好的防护软件是家庭,家庭是最好的也是最后的防线。像陪着孩子打羽毛球的做法就很好,要让孩子处于健康的亲子关系、家庭环境中。另外,在手机如此普及的现代,手中小学课本及学校教育也应该增加手机使用素养的内容。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