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是药三分毒”被证实 中西药物均可引起不良反应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30 09:22:29
 

  记者调查:“是药三分毒”说法被证实

  “是药三分毒”是中国老少皆知的一句话。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冒后常常自行服用抗生素、退烧药,看似‘药到病除’,但在临床上,由于服用感冒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案例比比皆是。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央视网记者,任何药品都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

  中西药物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20世纪60年代,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国发生了因孕妇服用沙利度胺(反应停)治疗妊娠呕吐,导致海豹肢畸型儿发生率增高的事件。“反应停”事件后,国际上开始注意药品不良反应(即百姓俗称的副作用),不少国家的管理部门,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自愿报告制度,收集药品的不良反应。

  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明确指出: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Drug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视物不清的副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一类抗高血压药,适用于中高度高血压,而且试验证明它们能减少某些心脏病人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但干咳及血管神经性水肿是这类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氨基苷类抗生素的治疗剂量和引起不良反应剂量很接近,稍有过量就可能越界,甚至引起不可逆耳聋……维生素、矿物质方面的药物也必须按规定用法用量服用,否则也能引起不良反应。

  一些中药在不同的剂量中也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川芎在小剂量时能收缩子宫,大剂量时反而能使子宫麻痹、停止收缩。还有大家熟悉的人参,也已有许多不良反应的报告。

  此外,并不是进口药就一定比国产药要好,药品的价格和药品的安全性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是贵的药就一定比便宜的药更安全。而且许多人认为,只有假药、质量不合格的劣药、医务人员或患者自己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这也是不对的。事实上,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专业人士:严重副作用后应立即停药治疗

  今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0万余份。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4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0%。通过统计分析提示,抗感染药病例报告数量仍居首位。

  央视网记者从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了解到,2012年安徽省共提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1万余份,位居全国前列。“日监测、月通报、季评价、年分析”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采取这种工作模式,及时找出风险信号,发布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尽量避免危害蔓延和重复发生。

  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患者一旦出现严重的反应症状就应当立即停药,一些症状在停药后可自行好转,如果症状较重、或停药后未见好转建议去医院检查治疗。

  我们常说的药物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都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其中毒性反应也叫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引起身体严重功能紊乱和组织病理变化。这是比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却提醒我们,时刻注意防范用药风险。 

来源: 央视网 作者: 记者 孔华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