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义乌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30 08:36:06

  8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向社会征集意见,今天是征集意见的最后一天。规定内容包括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年级新生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对学生和教师实行随机均衡编班等举措。“减负十条”一出,引发社会热议,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关于取消小学阶段书面作业的规定。

  其实,义乌在今年5月1日开始,就率先在城区12所小学取消书面作业,要求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用丰富多彩的素质作业代替书面作业。义乌的这一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据悉,新学期,义乌还将扩大不留书面作业的学校范围,继续加大减负力度。

  不留书面作业,利弊如何?前阵子,义乌教育研修院对不留书面作业的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

  不留书面作业

  各方意见不一

  对取消小学生书面作业做法,赞成派认为,大量的作业挤压了孩子游戏、运动时间,给年幼的孩子造成压力,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除了重视成绩,更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动手能力。

  而质疑派认为,一刀切取消书面作业的做法,不适合所有的孩子。适当的作业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在目前的升学选拔体制下,取消书面作业,孩子并不能真正减负,反而会导致更多孩子走入各类培训班,变相加重孩子负担。

  部分老师们也认为,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后,教育主管部门、校领导对老师的考核机制也应该相应调整,不应以分数进行排名考核。

  前阵子,义乌研修院对取消书面作业的12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发现有部分学校还是有书面家庭作业。从抽查情况看,约三成老师还是不放心,要给学生留书面作业。

  此外,没了书面作业,部分老师对布置素质作业无所适从。有的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看书阅读或者锻炼运动;有的经常给学生布置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调查报告等作业,学生负担比机械的抄写还重;有些老师虽然没有布置写的作业,但是每天要求学生预习、复习、背诵、积累,学生负担依然很重;有些教师随意布置一些需要家长陪同的活动,如参观工厂、调查市场等,家长压力很大;有些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大,每天家庭作业有四五项任务。家长们说,这样的作业虽然没有写,但是比写的压力更大。

  根据学校特色布置个性作业

  虽然,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后,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各校在家庭素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比如,艺术学校的课外阅读,香山小学的绿色环保,稠城一校的健康教育,江滨小学的综合实践,保联小学的科学特色,绣湖小学的书法特色等都融合到了家庭素质作业之中。

  一些学校还在家庭素质作业的形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义乌实验小学以月为单位,分年级设计了家庭素质作业菜单,供老师选择使用;保联小学设计了家庭素质作业联系本,供学生、家长和老师使用交流;江滨小学设计了家庭素质作业周菜单,每周公示,便于学校领导与家长监督;稠城三校设计了家庭素质作业的分层目标要求;福田小学、朝阳小学还组织了教师进行家庭素质作业的交流与反思,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另外,实行家庭素质作业改革之后,老师不能给学生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了,那种“课内不够课外补”,“学校不够家里补”的现象没有了生存空间。家庭作业改革,倒逼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课堂作业课内完成。

  加大减负力度理性看待作业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小学部主任叶立新介绍,新学期开始,义乌小学生的减负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无书面家庭作业学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此外,还拟取消百分制,对学生采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取消书面家庭作业,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家长,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应理性看待这一做法。叶立新建议,学校要加强对家庭素质作业改革的指导,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家庭素质作业月菜单、周菜单,供学生选择使用;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建议采用学校菜单+自主菜单的形式,增加学生家庭素质作业的自由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要一刀切,特别要关爱学有困难的学生;要慎用预习、写日记、编报纸、背诵等活动,防止变相的作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学校在设计家庭素质作业过程中,要以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作业为主,防止过分加重家长的负担,要防止要求过高的、太难的作业。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