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被网友称为“最严减负新规”,引来一片热议。
一位搜狐网友说,教育部从入学、作业、考试等方面破解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并向公众征求意见,此举值得赞赏。
新华网网友“赵文君”认为,小学生减负要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然而对于教育部此次的减负措施,公众最担心的恰恰就是减负不成反增负。
“从1955年我国第一个减负文件出台至今已有58年,给中小学生减负是老生常谈。”一位民意中国网网友指出,在教育部此次征求意见的十条规定中有一条学校不留作业,在家长普遍存在“输在起跑线”的担忧的情况下,只能去求助校外培训机构,这等于学校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和社会,培训班又多了个赚钱机会,盲目减负只会让补课经济的虚火烧得更旺。还有,减负降低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会不会导致课堂质量下降?
一位新浪网友担心,不像有一定经济能力家庭的孩子,偏远地区或家境贫寒的学生享受到学校之外的教育机会本就很少,减负后会不会使得他们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不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就很难给孩子彻底减负。”中国教育网网友“洪明”认为,目前学校和家长增加学生负担有自己的苦衷。学校方面,升学率是重要指标,学校可以做的只能是反复训练、考试施压;家庭方面,独生子女时代加剧了家长对子女成功的渴望,而进入名校又是公认的成功标志。在名校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家庭之间在升学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起跑越来越早,赛跑的距离越来越长,孩子的负担自然越来越重。
人民网网友“翟博”说,现在我们陷入了教师以升学率评价学生,校长用升学率评价教师,教育部门用升学率评价校长,政府部门用升学率评价教育部门,社会用升学率评价政府部门政绩的怪圈。这种评价体系不做彻底地改革,整个教育系统总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打转,减负最终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
减负到底应该怎么减?一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减负的关键不在于全面叫停书面作业,也不在于简单取消考试,而是学校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考试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关键在于正确看待、运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中高考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的背景下,治标不治本的“减负令”实难真正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只有对症下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科学、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把学校、教师、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