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来家访了,我们该怎么办准备?她会问一些什么问题?要不要送礼啊……”从8月中下旬开始,杭城不少幼儿园、中小学老师开始集中对新生进行家访。第一次见孩子的班主任,该如何应对,家长们都没有经验。一种“家访焦虑症”正在新生家长群中蔓延。
家长患上了“家访焦虑症”
准备半天老师只吃了两颗葡萄
章女士的孩子9月就要上幼儿园了,前段时间接到老师电话说近期要来家访,可没说是哪天,说来了会再通知。“到底是哪天啊,搞得我和老公都挺紧张的。”
上周五6点左右,章女士一家三口正在吃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幼儿园老师打来的,说现在就来家访,再过半个小时到。“半个小时,太突然了。”全家赶紧“兵分三路”:婆婆在家收拾碗筷,老公整理客厅,章女士下楼去买了些水果,还顺道买了新果盘来盛放。
“准备工作”刚就绪,“贵客”就登门了。30分钟的交流时间里,两位老师了解了孩子的行为习惯,会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以及叮嘱了孩子入园后的注意事项。整个过程,老师连水都没喝,还是章女士为了让女儿“表现”下,老师才吃了女儿递过来的两颗葡萄。“不知道,第一次见面有没有给老师留下好印象。”章女士有些担忧。
李女士也为“家访”的事焦虑不已。孩子要上小学一年级了,班主任第一次家访,不知道会问些什么问题,就怕自己回答不好,影响班主任的第一印象。“要不要准备超市卡呀,也许第一次见面就送不太好,但怕别的家长都送啊。”李女士很纠结。
弱点不用藏着掖着
坦诚相告老师才能针对性教学
“家长的心情我们理解,但真不用紧张。”舟山路幼儿园赵小春老师说,其实家访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了解下孩子的第一手信息,然后再混个“脸熟”。
赵老师说,有次去家访,孩子见了老师很胆怯,一直抱着爸爸的脖子不肯下来。这时赵老师就和小家伙套起了近乎:“呀,你的玩具好多呀,你最喜欢哪样?”小女生一听玩具,眼睛都亮了:“我最喜欢这个大娃娃,会唱歌哦。”这一来一回,师生俩就熟悉了。“家访也是一次‘破冰之旅’,现在和孩子熟悉了,等开园了孩子在陌生环境中能找到熟悉的人,能更好地适应。”赵老师说。
拱宸桥小学的王水清老师这学期教新一年级,8月份她也走访了不少新生家庭,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现象:不少家长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总是极力地展现孩子的优点,而一些薄弱项却是藏着掖着。
比如有一次家访,家长准备得很充分,把孩子幼儿园获过的奖状拿出来给老师看。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在边上的沙发上上蹿下跳,家长提醒了还是没有收敛。“这个孩子很优秀,但是在自控力上稍显不足,家长在介绍孩子情况时也没提到这点。”王老师说,每次和家长交流时,她都会问有没有特别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但也许是怕暴露孩子的薄弱点,家长们说的都不多。“家访并不是提前给孩子打分评等级、下定论,我们只是想提前了解孩子的一些长处与不足,这样在开学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所以也真心希望家长能坦诚相告。”
家访无需做特别准备
送礼是对老师工作的不信任
针对新生家长的“家访恐惧症”,我们采访了多位幼儿园、小学的一线教师,他们就家长最关心的3问题,专门提供了一份攻略。
1.家长要准备些什么?
“不需做任何准备。”老师们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很一致。其实老师家访,不是来看“展览”的,这也是不少老师只提前半个小时通知家访的原因,因为精心准备的展示只会让老师对孩子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对于家长们来说,放松心态,把孩子以及家庭最自然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可以了。
2.家访时老师会问些什么?
老师家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习惯,以便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更有针对性。所以问题不外乎孩子的饮食习惯(是否过敏、挑食等)、身体状况(有无特殊疾病)、家庭状况(孩子和谁比较亲,今后上下学谁接送)、行为习惯(是否有特殊嗜好)等。
3.是否要给老师送礼?
不要送。关注班里的每个孩子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也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若送礼,只会扰乱教育的公平公正,这样的举动也会让老师觉得这是对其工作的不信任,同时也会让家长和老师间变得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