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食谱
先吃蔬菜后吃面帮你预防“高温肥”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3 08:37:55

  高温天热汗流浃背很影响食欲?吃不下所以热天很容易瘦?相信很多人都这么想,但实际上并非这样哦!吃不对,你会在天热时越吃越胖!日本经济新闻撰文,为您阐述天热应该咋吃才不胖!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身体不需要代谢脂肪来供能,身体自然消耗的能量相比秋冬寒冷季节更少,即使觉得自己没有食欲吃不了多少,也未必就代表您能减肥哦!因为天热,往往大家都想吃得随便一点,“吃点素面”“喝点冰果汁”——实际上天热吃进去的能量也是不容小觑!如何才能吃了也不胖?您不妨改改自己的饮食习惯!

  夏秋天热,人体基础代谢会比秋冬少一成

  “天气好热没食欲,随便吃点清淡的素面再弄点爽口的饮料预防中暑吧,晚上喝点冰啤酒最舒服……”有这样饮食习惯的人相比不在少数,但这样的饮食习惯暗藏着肥胖的危险。两把素面一个人吃的话就会摄入超过300千卡的热量,如果吃掉两人份再加点小菜,就会有超过1000千卡的热量。大多数面条尤其是凉面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很多的油,尽管看着挺清淡,但却是让你意想不到的高热量食物。

  日本女子营养大学浅尾贵子副教授指出:“如果只用碳水化合物如面类来作为摄取能量的来源,很容易导致其他营养素的缺乏,进而导致肥胖。”她进一步解释指出,以维生素B1为例,能够将猪肉等食物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能量,当维生素B1缺乏时,很容易导致代谢障碍,多余的糖分会变成脂肪囤积起来。而如果单纯吃面,很容易导致维生素B1及其他的营养素缺乏,进而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转换。

  另外,如果一次性吃下大量碳水化合物,脾脏分泌的降低血糖的胰岛素会分泌过剩,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血糖下降的同时,多余的胰岛素会将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脂肪。虽然有一种说法叫“夏日瘦”,但东京日本桥诊所栗原毅却指出“天热更容易长胖”。这是因为人体的基础代谢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炎热的夏秋季节会比冬季在能量代谢上少10%,因为气温升高,人体不需要代谢脂肪来补充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说“热天人体的基础代谢量会比冷天低约100千卡”。而能量的过剩必然导致肥肉的囤积,进而导致人体肥胖。

  同时,天气炎热,人们如果频繁出去空调房和炎热的户外,很容易导致调节体温的自律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体温下降。而人体体温下降会导致代谢状态恶化,这也是导致肥胖的一大要因。而天热大家经常饮用的冷饮和冰啤能够促进食欲,但同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大量能量。

  改变饮食顺序,让你远离“高温肥”

  那么,想要改变高温季节越吃越胖的现状,该怎么做才好呢?首先就是应该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平衡膳食,如果吃面一定要搭配蔬菜、海产品等其他食物,细嚼慢咽也非常重要。

  而在进食的顺序上也需要花一定的心思。不要一开始就吃碳水化合物,应当先吃蔬菜和副菜,然后吃鱼和肉,最后才吃米饭、面条等主食。最先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能够减少胰岛素的过剩分泌。早餐推荐喝牛奶,牛奶中含有促进维生素B1和脂肪代谢的维生素B2。

  在喝水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天气炎热,喝水成为预防中暑最关键的手段,但经常喝含有大量糖分的甜饮料和运动饮料很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并造成肥胖,尤其是甜饮料在冷却以后让人感觉不出有多甜,一不小心就喝多了。而一口气喝下冷饮会导致胃中血管急剧收缩,进而导致代谢能力低下,全身脂肪燃烧变缓,胃部受冷后自律神经也会有一定紊乱,导致血液循环恶化。为了保持胃部的温度,周围的脂肪会向胃部集结,“结果就是肚子会凸出来,显得特别胖”。因此,“相比冷饮,我们更推荐大家喝温热的茶水”,栗原院长如此认为。

 

来源: 39健康网 作者: 风中劲节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