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集民意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3 08:00:16

  今后,百分制、不及格等字眼有望从小学校园中消失。昨天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小学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

  “减负十条”包括教学、考试、入学等多个方面。目前,很多幼儿园都提前教授小学知识,部分小学一年级教师存在随意加快学习进度,提高教学要求的现象,今后这种“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将被禁止。依据“减负十条”,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减负十条”还规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一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两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今后小学还将禁止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但老师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

  “不及格”将从成绩册中消失

  分数、不及格等将从小学生的成绩册中消失。依据“减负十条”,今后,小学将全面取消百分制,取而代之的将是“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将按“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且要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

  “待合格要比不及格听上去缓和多了,孩子即便成绩不好,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一位学生家长很赞成这种变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从教育理念来讲,取消百分制能够减少分数带来的折磨,让学生不再过分攀比,获得“优秀”、“良好”等同一等级的孩子多了,更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但他表示,上海从2004年就喊出对小学生实行“等第制”,但这些年来效果并不好。“现在我们缺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减负口号,而是具有效果的实际行动。”

  阳光入学均衡分班

  小学生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奔跑着回家写作业;睡眠不足,缺少体育锻炼;周末时,被父母领着往返于多个课外辅导班……虽然家长经常抱怨孩子压力太大,但为了上一所好学校仍然不断给孩子加码。

  “减负十条”特别在入学、分班环节给予明确规定,要求阳光入学、均衡分班。

  教育部要求各地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全面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此外,要求学校要随机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还要邀请家长监督。

  此外,在课余或者节假日期间,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减负不利或加重学生负担的相关责任人将被追责。

  北京进展:

  本市“减负八条”已实施一学期

  今年年初,本市已专门为初中生和小学生出台“减负八条”。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五至六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超1小时,初中生每天作业总量不超1.5小时。

  本市小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每学期期末可以举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级学科考试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初中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期中、期末两次全校或全年级的学科考试。

  同时,本市学校不得统一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活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展监测,违反规定者在全市通报批评。

  期待:

  “减负十条”别变一纸空文

  “有高考指挥棒在,取消百分制也没用。”“不用分数评价是治标不治本。”“小学不评分,那初中怎么办?”“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很多网友对“减负十条”道出期待,也道出担忧。

  的确,我国减负已喊了50多年。1955年,我国就发出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但目前,孩子们身上的担子不减反增,过重的学习负担甚至导致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出现明显下降。

  熊丙奇认为,减负初衷虽好,但如果不缓解小升初择校热,不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不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学生还是会每分必究,负担仍然减不下来。他与众多市民一样期待,推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别让“减负令”变成一纸空文。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记者 任敏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