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成功降雨后
他们摇开车窗一路欢呼
“人工增雨不像放炮仗,不是你想放就能放的。”40岁的杨志江是杭州气象战线的一名老兵,1995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供职于萧山气象局,去年11月份,调入余杭气象局任副台长。
“半个月没回家了。”老家在萧山的杨志江掏出手机翻着日历,苦笑着指向标记了红点的7月30日,“从那天起我们就进入了连续的野外作业,看着每天太阳挂在头顶,我们心里着急啊。”去年12月份,连杨志江在内一共7名男子汉,经过上级部门考核,组建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这支队伍是杭州最年轻的人工增雨作业队。
着急的杨志江每天早上8点到单位:“要想人工增雨,首先得提前一天向空管部门递交书面申请,如果得到许可,才能开始筹备物资,开始野外蹲点,一旦发现可造雨云团,提前一小时向空管二次申请并得到允许,在发生前10分钟要再次确认才能把炮弹打上天。”
在杨志江口中,听来并不复杂的“求雨”过程,操作起来,可远远没有那么轻松。不说别的,只是准备工作就够呛——余杭区气象局增雨炮弹储备是20枚,因为威力相当于武器,不使用时都得锁在保险箱里。最近天天去野外作业,炮弹和几百斤重的发射架杨志江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要搬进搬出,还要准备控制箱、警示牌、对讲机等设备。“一趟下来,还没出发,身上的汗就已经出透了。”
“不过真正把雨打下来的那种滋味,真的太好了。”7月30日,杨志江们开展了余杭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增雨作业,并获得了成功。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杨志江兴奋地抹了一把脸,“我们这支队伍刚成立就拉上了战场,第一次作业就碰到了满意的云层,连打了7发,那场雨下得真叫痛快。”
回去的路上,杨志江和他的队伍一路冒雨,摇开车窗,将手伸到窗外使劲欢呼,用最原始的方式感受着久违的凉爽和湿润,“想到这些雨都是我们打下来的,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