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绝对收益”考核是否能为持有人带来收益,还有待时间检验,能否为基金经理接受也未可知。国内公募基金更依赖市场走势,衍生工具并不完善,并不具备追求绝对收益的条件,甚至在美国市场,绝对收益的共同基金也并非主流。
试水内部基准考核
引入绝对收益理念
“公司内部设置基准,以绝对指标考核基金经理”正成为基金公司投研人员考核的新方向。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该公司计划在2014年对50%的主动管理型产品采取新的考核标准。公司将根据产品契约合同、投资范围、市场环境、基金经理特点等情况设置业绩基准,“会有一个量化指标”,这一基准可能是“50%沪深300+10%创业板+10%中小板+30%中债指数”等,会非常灵活,更贴近基金经理的投资特色。
“我们会先用内部基准考核,在此基础上再考察相对业绩排名。”上述人力资源总监说,这一模式在前几年已经在该公司固定收益产品上实施,效果良好,目前正在向权益类产品铺开。
实际上,并非这一家基金公司更新考核方式。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也表示,该公司投研队伍的考核增加了一项“绝对收益”指标:是否给客户带来了价值增值,并根据增值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采取的是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中淡化和其他基金公司相同产品的排名,基金经理管理产品表现即使比同类产品要好,但没有完成绝对收益的考核目标,同样不能达标。”
还有基金因产品创新导致考核引入“绝对收益”概念。如追求绝对收益的博时裕益灵活配置基金,其业绩基准一反挂钩指数走势的管理,定位为年化收益7%,并在考核中增加了最大回撤条款等绝对收益考核标准,如产品净值跌破15%,则不计入基金经理的绩效。
对融通通泽目标触发基金经理的考核也是一样。因这款产品追求绝对收益,将投资人员为投资者创造的绝对价值与投资人员的激励联系起来。融通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晓生说,目前已经研究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相对排名的考核体系,并会随着实际运作进行修正。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基金经理考核确实趋向于绝对收益化,不少公司也将在对公募投研人员的考核中,借鉴专户投资的考核方法。
绝对收益是否有用
有待时间检验
过去15年里,“相对收益”一直是公募行业核心理念,最近5年由于赚钱效应缺失,激起持有人不满,公募基金开始谈及“绝对收益”。内部基准和绝对收益考核,是因为赚钱效应缺失、持有人利益倒逼所致,还是公募基金寻求未来方向的主动创新,其实很难界定。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绝对收益”被引入到基金经理考核中,实际上是通过考核引导基金经理关注客户需求,显示了基金公司在考核上更贴近市场和持有人利益。
从这个角度看,基金公司考核强调“绝对收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相对排名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也是如此,近几年公募基金相对排名考核,往往出现基金经理追涨杀跌,到年底排名大战时基金经理甚至还会互相砸盘。深圳就有一家基金公司曾宣布,若基金经理进入年度排名前十,奖励数百万元,虽然基金经理都奋力投资,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该公司整体业绩并不好。
基金经理考核短期化备受诟病,但要让相对排名考核长期化也不容易。据一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招聘一位基金经理,还不知道会在公司留多久,就进行3年业绩考核,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我们现在是动态调整,按照基金经理在职年限进行考核,在职越久考核期越长。”不过,证券时报记者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基金公司仍然是以一年期业绩为主要考核目标。
不过,“绝对收益”的考核是否有用,还有待时间检验,是否能为基金经理接受也未可知。一位研究人士表示,海外市场绝对收益主要是通过衍生工具来锁定收益,且海外共同基金投资范围相比国内更广。国内公募基金更依赖市场走势,衍生工具并不完善,并不具备追求绝对收益的条件,甚至在美国市场,绝对收益的共同基金也并非主流。
也有人士认为,公募股票基金经理的绝对收益考核不宜过于严厉,否则可能影响基金经理投资,进而影响基金业绩。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曾表示,资产管理行业最核心的资产就是人才,最重要是给持有人带来回报,合理的考核体系能有效激发投研人员的创造力,继而更好地为持有人服务,达到良性循环。这可能是目前基金公司改变原有考核模式的根本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