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蔡华伟
近来,有关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说法盛行。外资是否大规模撤离中国?外资撤离是否对中国造成不利影响?中国对外资还有吸引力吗?人民日报“求证”栏目约请记者采访有关部门、专家和外资企业,进行解疑释惑。
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
确有外资撤离现象,但不能得出大规模撤离中国的结论,国外媒体故意渲染中国投资风险
外资正在大规模撤离中国吗?对于这个问题,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及市场分析人士都表示,很难真正搞清究竟有多少外资正在或已经流出中国,资本的跨境流动太复杂,很难有一个统计口径能全面覆盖。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人是通过解读相关数据得出外资正在撤离这一结论的。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月1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173亿美元(4月3日公布《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时,这一数据被修正为逆差168亿美元),是自1999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首次从持续“双顺差”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
也有人按“残差法”来检测跨境资金流动。据外管局数据,2012年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987亿美元,扣除四个较稳定的贸易投资项目(外贸顺差2311亿美元、直接投资净流入345亿美元、境外投资收益1438亿美元、境外上市融资160亿美元)后,差额为负3267亿美元,这印证热钱减少有加大趋势,但也不能就此认定热钱大量流出中国。
这一算法也受到诸多诟病。一般认为,“残差法”不仅遗漏了汇率变化、价格变化和其他调整等三个非交易性因素,还遗漏了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主要是外债)等交易性因素,而且几个指标的统计口径也不同。
“在各种数据之中,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对而言更能准确地体现资本跨境流动的状况,但很难准确区分流出中国的到底是外资还是内资。”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初期,境外的资产价格下跌,所以中国不少企业和个人都在境外投资,进而把资本向外转移。”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一说不符合实情,“从目前来看,外资的撤离基本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律,外资的变动主要受回报率的影响,但总体来看,我国仍是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资的经济体”。
相关数据也支持这一看法。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部门负责人7月22日公开表示,尽管“2013年5月份以来,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预期逐步增强,国际资本有从新兴市场逐步撤离的迹象”,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出现外资主动集中撤离的迹象。
他的论据是,首先,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证券投资跨境资金净流入仍在增加。6月份FDI资本金跨境净流入119亿美元,环比增加14%;证券投资净结汇15亿美元,环比增加2.5倍。其次,FDI撤资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2013年上半年,FDI撤资购汇3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再次,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利润汇出变化平稳。
专家们认为,“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有媒体炒作因素,以此渲染中国投资风险。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分析,因日本是中国外资第二大来源地,许多针对中国的言论正是发源于日本,甚至出现了针对中国的特有词汇“China Risk(中国风险)”。
为何有部分外资撤离?
部分因为成本增加,更多是一种短暂调整,不影响大局,而热钱的流出并非坏事
记者采访发现,确有部分外资因中国的政策调整或成本增加而转移至其他国家,但更多的则是出于投资或投机的考量而做的短暂调整,并不会影响到中国利用外资的大局。
在产业投资方面,外资企业撤离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的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其中,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
同时,外资在税收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也被逐步取消,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槛。一位美国IT企业的中国区税务总监坦言,现在外资在中国几乎没有享受优惠,“超国民待遇”已经是过去时。
外资撤离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专家认为要根据情况判断,不能一概认为都是坏事。比如热钱的流出就未必是一件坏事。
“热钱往往是一种短期投资或投机的资本,因此热钱过多流入对经济并非是一件好事,各国政府也会采取措施来防范热钱大规模涌入所带来的风险,如本币快速升值、通胀压力上升等。”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指出。
但专家提醒,产业经济领域的资本流出需引起注意。“就在这两年,不少韩国企业撤离,一些台商投资聚集地也出现台资撤离现象。”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
不过,有专家表达了不同观点。何茂春认为,目前,外资在一些行业的退出并不代表整体外资的撤离走向,部分外资的变动对中国经济不会产生过多影响。目前主要应该进行政策引导和制度改革,鼓励外资投资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兴行业,避免外资热钱炒作市场、圈钱走人。
中国对外资还有吸引力吗?
中国拥有巨大市场与发展潜力,外资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是必然、长期的趋势
尽管如此,也不意味着中国大陆已失去竞争力。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认为,中国仍比欧美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具优势,“就劳动密集型产业看,短期内,外资也不会完全撤离中国,而是会从成本高的城市转向周边的二、三线城市”。他认为,即使外资撤离真的存在,也不会形成大的趋势。
鲁政委也认为,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依旧具有优势。“早期外资到中国投资主要是看重低价的土地、劳动力等,现在更看重中国庞大的市场。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但是中国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能够承载附加值更高的加工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约翰·罗斯更是乐观:“资本撤离新兴经济体国家是全球共同趋势,中国是受外资撤离影响最小的国家。”他分析说,由于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外资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是必然、长期的规律性趋势,而撤离只是局部、短期、少量的现象,不是根本的战略性问题。
记者采访也发现,根据外资企业撤出中国的数量就断定外资大幅撤出中国,有偷梁换柱之嫌,因为企业的数量并不等同于利用外资的质量和金额。比如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下降17.31%,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却同比增长20.12%,一升一降意味着“更少企业更多钱”。美国、欧盟27国等对中国的投资也呈现同样趋势。
另一个现象是,外资在华投资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迹象。首先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吸引外资的增速很迅猛。商务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吸引外资同比增长只有1.69%,而西部地区增长了32.54%。其次,投资还显示出制造业下降服务业上升的趋势。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金额已经超过制造业7个百分点。在619.84亿美元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占总金额的49%,金额306.29亿美元;制造业占42%,金额264.41亿美元,下降2.14%。
西门子中国区总裁兼CEO程美玮把这一现象归因于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他认为,针对这一变化,外资亦需要“有所准备”并适时调整。
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兼CEO盛伟立、通用汽车传播负责人蒋婷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韩晓梅参与部分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