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大学生多选暑期打工 积累社会经验减轻家庭负担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12 14:13:23

  暑假一到,高校许多大学生投入到打工族的队伍里,希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能勤工俭学。然而,打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不但“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还陷阱重重。炎炎夏日,这些留守大学生们为何待在南昌成为“留守一族”?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名“留守一族”,问出了他们的心声。

两名男生卖小首饰积累社会经验

大学生发传单

  积累社会经验减轻家庭负担

  南昌市胜利路、中山路是高校打工学子的首选之地,8月11日,在这几条路走访时,一张小写字桌上的精美饰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是江西财经大学两名大一男生趁着暑期没事,做起了小摊生意。据了解,他们每天摆摊所获利润并不大,充其量只能维持平日里的生活开支。“我们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为以后进入社会积累经验。”

  同样在胜利路街头忙碌的还有很多女大学生们,她们将手中的传单一张张发到行人手中。一名姓刘的同学说,她今年22岁,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每到暑期,都会选择留在南昌打工。“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外面跑就是站一天,很辛苦但工资不高,勉强能补给生活。”

  忙实习、兼职为就业“热身”

  现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商学院广告专业10级的吴强(化名),利用暑期时间在南昌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广告策划。“原以为在广告公司做策划和在学校里完成作业一样简单,没想到实际操作起来复杂得多,要考虑许多变化因素。”他告诉记者,在公司老师的细心帮助下,他对广告策划有了新的认识,而这些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与吴强一样,就读于华东交通大学英语专业的周同学,暑期也未停歇。在熟人介绍下,她在南昌从事英语家教工作。“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希望这次兼职能给我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上积累一定的经验。”

  记者在南昌一家人才招聘市场上看到,很多企业、商家张贴了招兼职学生的招聘广告。“大学生脑子灵活,工作又卖力,我挺欢迎他们来。”一名招聘者告诉记者,大学生工作看重的是社会实践,对所得报酬很少斤斤计较。

  暑期打工、兼职“陷阱”多

  由于时间短,社会经验不足,鱼龙混杂的用人单位会在大学生求职中设置各种各样的“隐形陷阱”。

  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的小彭前段时间就遭遇到了“讨薪难”的问题。7月初,他在一家从事教育培训的机构工作了十几天,但由于各种原因被迫离职。没想到该机构老板竟以各种理由拖欠薪水,她向有关部门反映过但一直未果,最后在本报记者的介入下,才了结此事。

  走访中,记者发现劳多薪少、无故辞退已成为大学生打工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没有相关明确法律法规保护,大多数学生只能默默忍受。

  面对各种“隐形陷阱”,大学生应该如何“擦亮双眼”,找对岗位呢?相关人士表示,大学生在打工前,一定要明确双方责权关系,最好与用人单位签订一份正式的书面协议;同时,如果权益受侵害,一定要注意收集诸如领取报酬的签名单、可证明在该单位工作过的凭证,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录音资料和照片等作为证据,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专家还建议,大学生在找到假期工作后,应及时通知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家人和朋友,以免出现意外;各大高校也应加强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并给予适当地引导和帮助,让学生们顺利、安全地完成假期工作。

  大学生暑期找工作小提示

  第一,选择有针对性的兼职方向。暑期兼职和实习的目的多是为了赚些钱补贴己用,但这不是唯一目的。在找暑期工作时,要有针对性。比如选择自己擅长的或者专业相关的,或是感兴趣的、能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大学生还没走出校园,涉世未深,因此在暑期求职时,经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这时一定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及时向当地相关部门反映。另外,要有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要随便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私密信息,也不要把自己的证件等借给陌生人。

  第三,保证自身安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一定是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健康。建议大学生不要一个人去比较偏僻的招聘公司,尤其是女孩子。

来源: 大江网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