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发基金数量猛增,基金“人才荒”进一步蔓延,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也越演越烈,甚至出现了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七八只基金的现象。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基金经理“一拖多”应该区别看待,如指数型和固定收益类产品可以“一拖多”,但对于权益类产品而言,由于基金经理精力有限,特别是一些管理多只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产品的基金经理,基金业绩很难得到保证。
债基指基“一拖多”泛滥
截至2013年8月7日,新发行基金数量已达205只,业内人士预计,全年累计发行超过400只将不成问题。由于新基金发行速度太快,而培养基金经理的速度无法加快,“一拖多”则成了必然现象。
据统计,目前有11位基金经理管理基金只数超过了4只,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均是指数型或债券型基金。其中,有8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均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另有3位管理的均是指数型基金。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管理了8只固定收益类基金,成为目前“一拖多”最多的基金经理。此外,深圳一家小型的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亦达到了7只,其管理的基金也均是固定收益类产品。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微博]认为,对于一拖多,应主要聚焦于基金经理是否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基金产品,如果够,一拖多是可以的,反之则不可以。如果延伸到具体的工作层面,就是基金经理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做决策;再往实际操作层面落实,就是对于主做债券和采取被动型投资策略的各类型基金产品,是可以有一拖多。
在王群航看来,主做债券的各类基金,主要有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短期理财债基等,由于债基价格波动幅度小,这些基金在投资债券时主要是买入并长期持有,交易活动很少,因此,基金经理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多只基金。采取被动型投资策略基金都是指数型基金,基金经理无需选股,只需严格按照权重配置好相关的股票和债券即可;另外,管理ETF,更是由投资者自己用一篮子股票做申购和赎回。总之,管理被动型产品,完全依靠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和程序化的交易流程,大大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也可以使用一拖多。
主动型权益类产品有争议
对于主动型权益类产品而言,“一拖多”现象也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一位女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了4只基金,此外,还有8位基金经理各自同时管理的3只基金。
对此,王群航认为,对于主动型权益类产品,如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由于研究复杂、交易频繁,不是所有此类基金都不可以一拖多。
历史数据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经理管理主动型权益基金产品的规模和能够有效管理股票的数量是有上限的,前者在40亿元左右,后者通常是80只股票。
如果相关基金的投资标的之间相似度比较高,比如投资新兴产业、成长类股票、中小盘股票基金的投资标的都可能会有很多交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拖多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当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情况。
不过,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却同时管理着不同风格的基金,其中一只基金为优选成长型,而另一只却是周期轮换型,还有一只则为灵活配置型。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一拖多”背后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即人才的培养已远远跟不上新基金发行的速度,这一症结在短期内恐怕无法解决,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还需要擦亮眼睛,在选择基金时还需谨慎判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时,往往会让旗下明星基金经理担纲管理,这样都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募集规模的成绩,但基金经理毕竟精力有限,有部分产品在运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变更,将明星基金经理调整为别人,投资者应时刻关注基金经理变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