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最贵专业遭遇就业难 25%MBA学生延期毕业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05 15:36:47

  1

  找工不理想,延期毕业

  MBA在毕业生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却因被认为是“最贵专业”而在今年困难的“就业季”中备受关注。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3年,清华大学MBA全日制项目学费为16.8万元,国际MBA项目学费为19.8万元,在职MBA项目23.8万元,远远超过清华大学其他专业的学费标准。目前国内的MBA教育,时间在14个月到3年不等,学费为16.8万到38万元不等。

  据了解,清华大学今年毕业的MBA有200多人。彭博是清华大学MBA 2011级F班的学生,他已经完成了学位需要的课程,也准备好了毕业论文,但他选择了延期毕业。“工作找得不是很理想,还想再看看。”彭博全班有120名学生,今年约有30名学生选择“延期毕业”,占到了班级总人数的25%,比例为历年来最高。

  据彭博介绍,今年班里同学主要的去向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中,六七成去了国企。而往年,MBA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外企、国企和民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MBA毕业生今年最高年薪为税前五六十万,而最低的年薪则为3万多元,多为有户口的国企工作。

  2

  民企:今年我们不招MBA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外企要么是裁员,要么是冻结校园招聘的岗位。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中层职位,过去这些职位会消化很大一部分MBA毕业生。”对外经贸大学2013届MBA毕业生郭东告诉记者。他目前在北京的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实习,月薪一万元左右。

  郭东还应聘了中华全国工商联。虽然月薪可能只有几千块钱,但因为能解决户口,对于山东籍的郭东来说,依然具有吸引力。“北京市今年新出台了落户限制政策,硕士毕业生超过27岁就没办法落户北京市属单位。报考MBA,需要3年工作经验,等毕业时最小的也二十八九岁了,所以今年想找能解决户口的单位非常困难。”郭东说。

  清华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MBA学生希望去国企、央企工作。清华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年,39.9%的MBA毕业生选择去国有企业工作;2012年,这一数据变为46.7%。

  清华大学MBA国际项目毕业生刘日程毕业时获得了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的双学位。他目前在北京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实习。“国有企业比较稳定,有些央企还能解决户口。而且相对来说,工作压力比外企也要小一些。”刘日程说,“外企有职业天花板的问题,提升到一定级别可能就很难再往上走了。”

  但在国企工作的机会也并不是唾手可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毕业生莫丽娟陆续面试了十几家单位,都不是特别理想。“要么是工资很低,有五六千的,还有三四千的;要么就是我完全不感兴趣的岗位,研究助理啊,行政啊之类的。而且应聘这些单位的都是名校硕士。我去过一个做电视购物的公司,招一个管理培训生,来了20多个人,都是北大、清华、人大的硕士。感觉MBA在这里头也没太多优势。”莫丽娟说。

  民营企业过去也是接收MBA毕业生的主要单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就业报告显示,2011年,38.16%的MBA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2012年,这一数字滑落到29.8%。进入2013年以来,因为欧美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持续影响,民营企业在选择MBA时也更加慎重。瑞伍德供应链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刘轶在采访中明确表示:“雇用一个MBA的成本很高,民企在招聘时主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今年我们不会招MBA。”

  3

  创业,努力让“薪”情好起来

  MBA毕业生可能是“最难毕业季”问题的一部分,也可能是问题的解决者。

  MBA毕业生不是只有职业经理人一条路。“很多MBA的同学毕业后成立自己的公司,优先招聘学弟学妹,或者投入资金支持学校创业课程。”清华大学创业指导中心王帅国老师告诉记者。

  钱利平是中国政法大学MBA全日制班的学生,入学前她供职于中国邮政江苏分公司。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北京创业。她创办了一家工作室,旨在为年轻人打造交友、聚会、分享的平台。

  “我们目前也在招人,感觉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一上来还不知道能做什么就谈条件。”钱利平的工作室需要招聘两名工作人员,虽然现在还没有合适人选,但她也算为应付“最难毕业季”做了一点贡献。

  从清华大学MBA就业报告来看,2012年,5.3%的人选择创业;2011年,这一数字是9%。2013年就业的官方数据还没有公布,但据记者的采访,应该接近10%的水平。

  “就业问题是整个国家面对的大问题,但MBA更要做个表率。”钱利平说,“工作带来的回报除了工资还要看个人成长的空间,现在这种经济状况,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关键还是要看个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

  钱利平一边布置周末活动的会场,一边跟记者谈话。在网络平台上,工作室已经有了1000多名注册会员,而每周的线下活动也让她忙得不亦乐乎。“‘薪’情好不好我不敢说,但是心情还是要好。怎么都是过一天,心情不好,怎么能指望‘薪’情变好呢?”钱利平说。

  (原文刊载《中国经济周刊》,有删节)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