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父母天地
暑期意外午饭过后高发 120建议家长要注意防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05 13:58:29
 

  游玩时不慎被玩具车卡住手脚,被父母反锁家中最终不得不求助消防,下河游野泳不慎溺亡……暑期过半,正是孩子发生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段,各类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昨天,消防部门表示,很多伤害事故其实要归于家长安全意识的缺失。北京急救宣传中心主任李坚韧则表示,0至14岁儿童在暑期受到的伤害中,近四成都发生在12时至18时之间,也就是说,午饭过后是暑期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段,并提醒家长和孩子都要加强防范意识。

  学前儿童摔伤烫伤多发

  据记者了解,学前儿童暑期意外中摔伤和烫伤最为常见。

  上周五,家住后海的三岁男童欣欣(化名)由于好奇,将小手贴上家中的熨斗,结果把手烫伤了,被120急救中心送至积水潭医院救治。

  “平时我在家都会看着他,但是就那一下没看住,孩子就跑去摸熨斗,烫下去一层皮,看着好可怜。”母亲李女士说,“其实我之前也和孩子说过熨斗千万不要碰,可他现在人小鬼大,自己很有主意,总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

  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刘大夫介绍说,很多学前儿童都会因为贪玩、好奇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例如摸熨斗、碰煤气灶等。

  另一种多见的意外则是摔伤,轻者擦伤,重者则造成颅骨骨折甚至丧命。上个月中旬,一个一岁半男童在家中玩耍后不慎从凳子上摔下,后脑着地后,导致颅骨骨折,儿童医院尽全力抢救,也没能挽回其生命。

  学龄儿童外出多出意外

  学龄儿童因为具有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家长往往允许其外出自行玩耍,在这过程中也常有危险发生。昨天下午,一名家住德胜门附近小区的10岁男童小明在小区内的健身角和小伙伴们玩耍时,不慎从一个健身器上摔下,导致脚踝韧带拉伤。“孩子平时比较闹,总是喜欢到楼下和小区的小孩一起玩,想着他已经10岁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才让他自己去玩的,没想到还是出了问题。”小明的母亲贾女士说。

  不仅是外伤,中暑也是儿童暑期常发意外。“今天一天内,我们就接到了将近10起学生在故宫游玩中暑的出诊任务。”在120急救故宫站点的何医生称,很多孩子在暑期外出游玩时喝水少,不注意防暑降温,极易中暑。

  “中暑的症状有时候并不明显,很多孩子不在意,没有及时地采取措施,反而不利于尽快将中暑症状缓解了。长时间下来会对孩子的身体机能产生影响,严重了还会导致休克。”何医生称。

  【专家意见】

  午饭过后暑期儿童意外伤害易高发

  昨天,北京急救宣传中心主任李坚韧表示,近3年,0至14岁儿童在暑期受到伤害的数量逐年增加,其中8岁至12岁的儿童更易受到意外伤害,伤害前三位是跌伤、钝器伤和锐器伤。其中,近四成意外都发生在12时至18时。也就是说,午饭过后是暑期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段。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工作也不同。孩子小一些的需要家长格外多加看护,而大些的则要灌输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李主任称,火灾、车祸、中毒等意外伤害事故已成为儿童“第一杀手”,暑假中,溺水事故更是大大增加。而把孩子“宅”在家里、捆绑在暑期学习中也不能算安全,火灾、烫伤、一氧化碳中毒、坠楼等也时有发生。只有让孩子知道远离安全隐患、掌握基本自救方法,才是真正的对他们负责。

  晨报96101现场新闻

  线索:李先生

  【安全提示】

  暑假期间家长应该在用火、用气、用电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示范和教育。用火方面,要让孩子掌握必要的家庭防火知识。如在家里闻到煤气味,要先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不能打开电器和使用明火。关闭煤气开关时,要用湿手套、湿毛巾、湿抹布等东西把手包住,以免被烧伤。煤气着火时,可呼叫邻居帮助,并拨打119报警。用电方面,要教给孩子电器安全常识。如碰到电视机、电扇、空调等家用电器突然停止工作,不要因为好奇而乱动电源插头、电线,以免发生触电等安全事故。

来源: 北京晨报 作者: 记者张静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