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座建筑是国家宫。该建筑建于1778年~1783年,隔着中心公园与王宫对望,原是布拉班特公国议会所在地。比利时1830年独立革命后,临时政府将该建筑征为国民议会办公地。1830年11月18日,国民议会在这里投票确认比利时国家独立;1831年2月,国民议会又在这里通过第一部《宪法》;7月21日,利奥波德一世还是在这里宣誓登基。直到现在,这里依然是联邦议会所在地,第7位国王菲利普也是在这里登基的。
7月21日,我是和当地人一样欢欢喜喜地度过了充实的一天。不知比利时人怎么想,我的感触却颇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比利时政府办事经费节俭,仪式简单。在王宫前,国王要阅兵,但观礼台却很简单,贵宾就坐的只是一排排简易塑料椅子。民众的表演也是自发性的,政府既不出资,也不要求他们提前彩排。尽管如此,群众还是用各种生动有趣的表演表达了他们的喜悦心情。去年欢庆国庆节,比利时政府花费了大约50万欧元。今年虽然加了国王登基大典,但费用却维持不变。
7月21日午夜,看完绚烂多彩的烟火之后我才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辗转反侧间脑子里却来回不停地倒腾着并不算长的比利时历史。1830年以前,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叫比利时的国家。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低地国家”是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但如果追根溯源,这三个国家却曾经是一个,叫尼德兰(荷兰),只是后来才一分为三的。
皇宫
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时期(1506年~1700年),荷兰由西班牙王室统治,地位和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地差不多。不同的是,荷兰富裕,西班牙一直把它当作随时可以提钱的钱袋子,所以税赋不断往上加。直到荷兰人受不了了,于1568年奋起反抗。没想到,荷兰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战争一打就是80年,到了1648年,荷兰北方7省联盟才正式独立。而其余部分,也就是现在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南荷兰)仍是西班牙属地。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但由于绝嗣,引发了欧洲强国之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最后,法国波旁王朝(1700年~1808年)取得了胜利,南荷兰就像“嫁妆”一样归到了法国名下,一直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
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洲君主们吃尽了苦头。因此,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列强同意将南荷兰归还给荷兰,目的是把统一、强大的荷兰当作削弱法国势力的缓冲区。法国对此却耿耿于怀,一直寻找机会拆散这个重新统一的荷兰。
机会终于来了。1830年7月27日,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保守专制的查理十世国王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号称自由主义代表的路易·菲利浦,史称“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鼓励下,重新并入荷兰只有15年的南荷兰也在1830年8月25日爆发了革命,这就是比利时的独立革命。革命成功了,比利时独立了,比利时这个国家也就从此诞生了。
非常有趣的是,比利时革命是由一些讲法语而且与法国联系密切的比利时青年人鼓动起来的。他们搞革命,初衷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利时国,而是要先把比利时从荷兰分离出来,然后再把它并入法国。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国积极派遣革命家,甚至动用军队支持比利时独立。
如果法国吞并比利时,力量自然会大大增强,这是英、俄、奥、普等欧洲列强不愿看到的。英国甚至威胁说:“如果法国合并比利时,那就意味着战争。”路易·菲利浦退却了,但比利时那些亲法革命派却并不死心。他们采取了迂回策略,邀请路易·菲利浦二儿子来当比利时国王,待以后机会成熟了再并入法国。路易·菲利浦同意了,但英、俄、奥、普等国齐声反对。路易·菲利浦再一次退却。无奈之下,利奥波德一世最终被选定为比利时国王。从此,比利时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