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国中东部爆发大规模霾污染事件,其范围之广、浓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来罕见,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对大气复合污染的高度关注。21日上午,“PM2.5危机: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分论坛在贵阳召开,专家学者就PM2.5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讨论。
论坛由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担任主席。丁一汇称,根据近50年中国雾和霾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分析,雾日发生的频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尤其是1990年以后明显减少,这与气候变暖引起的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的趋势一致,而霾日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应尽可能把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问题结合在一起考虑,并制定协同的减排战略,达到双赢的目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作主题发言,他表示,全国大气污染状况呈现出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不断蔓延,酸雨污染格局没有明显改变,氮氧化物污染上升较快,大气能见度下降等特征。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要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创新区域管理机制、提升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要遵循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这一主线。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目标首次提出明确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首次实现排放控制目标与质量改善目标的挂钩。《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大气环境管理模式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由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种污染源综合防控、由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的全面、战略性转变。
“广大公众迫切希望了解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控结果和预报预警信息,以安排日常生活出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副主任李健军说,政府部门也迫切需要预报预警支持,掌握发展态势,以做好大气污染尤其是连续重污染过程的污染控制措施。在未来的五年,中国将建设新一代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服务理念,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公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