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熟经济体,企业在合规前提下的发行新股上市融资(IPO)是普通的市场化行为;然而对于成长初期的A股市场来说,行政审批是无奈的阶段性选择,调控IPO的节奏也就成为行情低迷时期的“潜规则”,而通常大家都乐意接受而不情愿打破这个潜规则。端午节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亮相,市场判断这是IPO重启的信号。随即A股在节后大幅跳水,并且在获悉较为确切的重启时间之后再次下探。历史数据分析显示,投资者的担忧是不必要的,IPO虽然不是影响行情的核心因素,但它的重启可能会加速中长期投资机会的显现。
通常短期效应导致投资者对于暂停IPO比较欢迎。2004年以来,市场经历过4次IPO的暂停和重启,当时的背景基本上都是制度建设前景不明或者经济陷入周期低谷,暂停新股发行的确缓解了市场压力,给投资者带来阶段性机会。数据显示,在2005年7月份至2006年5月份、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6月份以及2012年12月份至今年6月份这3次暂停期间,上证综指月度环比收益均值分别为4.0%、3.5%和1.4%;相比之下,在暂停之前的2005年的2月份至6月份、2008年1月份至9月份和2012年4月份至10月份期间,该指标分别为-1.7%、-8.3%和-1.2%。只有2004年10月份至2005年1月的份调控基本无效,暂停期间和之前的月度收益均值为-3.8%和-2.5%。
从长期看,暂停IPO只是权宜之计,未必能改变市场趋势。在上述4次暂停期间,反映长期趋势的月度同比收益均值分别为-11.6%、-0.2%、-42.7%和-3.4%,暂停之前的指标分别为-3.9%、-27.2%、-9.1%和-17.9%;2005年至2006年和2012年至2013年暂停期间的同比跌幅减少,下跌趋势未改,而其他两次跌幅反而扩大。
虽然投资者每次都对于重启IPO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扩容感到焦虑,但重启后却并未出现市场“崩盘”,同时还可能出现趋势性行情;显然IPO重启不一定能阻碍基本面和政策面因素发挥驱动作用。在2005年至2006年和2008年至2009年的重启之后,上证综指在随后的相同数量月份内的环比收益均值为8.4%和1.1%,同比收益均值则高达94.8%和45.2%。2004年至2005年重启后的5个月内(随后再次暂停),环比指标为-1.7%,略有改善,但同比指标下降至-27.2%。
考虑到制度改善带来的红利,此次重启IPO不会改变市场震荡回升的格局,甚至可能促进热点向蓝筹板块的转化,进而推动行情逐步走好。2009年以来,监管部门已经连续3次出台关于IPO的规则修改新政,整体上由“修修补补”渐入“大拆大建”阶段。2009年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优化发行机制方面,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2012年的改革强调了信息披露、各环节中介机构的责任划分、新型询价体系建设、新股定价的指导区间(发行市盈率不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机构的责任(提高向网下投资者配售比例至50%)以及旨在满足个人投资需求的回拨机制。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中进一步体现了市场化、机构化、股东利益保护、多渠道融资等原则,比如发行人股东、高管人员承诺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提高网下配售比例60%和70%;在审企业可申请先行发行公司债,积极探索和鼓励企业以股债结合的方式融资。尽管新政还需要在实际中经受考验,但不断改善的大方向仍然值得期待;大盘进入7月份之后有望利空出尽,重拾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