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成为上海电影节论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可惜,这个话题缺少了“正能量”,在“烂片高票房”的“拍案惊奇”之下,暴露的却是中国电影整体的缺陷。《富春山居图》究竟牵扯出了怎样的“全局之痛”?记者昨日进行了有关采访。
故事之痛:忽视剧本故事太烂
《富春山居图》中有谍战、爱情、动作的元素,有一纸“中国文化”,也有跨越国境、上天入海的搏命场景。可以说,这部大片几乎囊括了“360度时空”,试图无所不包,但唯一缺少的,却是一个完整的好故事。
曾成功运作《艋舺》的台湾著名制片人李烈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没有爱、没有热情,“他们喜欢叠加各种成功的元素,懒于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很多影人都是从前人成功的各类影片中拿出一点精髓,放到自己的作品中做各种各样的加法,以为这便是好电影,其实不然,故事是一部电影唯一的保险丝,它若断裂,电影情节就变得危险了。”
《泰囧》导演徐峥[微博]昨日也直指该片剧本的失败:“我在拍《爱情呼叫转移》的时候就认识《富春山居图》的孙健君导演。我很不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他请了好莱坞的团队,但是不请一个好莱坞的编剧,有了好编剧,就不会成这样了。”言外之意,《富春山居图》抓错了重点,外在手段永远无法弥补核心的失误。像之前众多空洞的中国大片一样,《富春山居图》的形式感超过了内容,故事的致命伤再度复发,形式的野心只能加速这个伤口的溃烂,让观众“度秒如年”。
观众之痛:愿意“审丑”缺乏理性
《富春山居图》的票房如今已经超过了2.5亿元。烂口碑和高票房之间的对比如同一个诡异的微笑,让中国电影市场变得不可理喻。
电影《云图》制片人Philip Lee确实看不透中国电影市场,他说:“在美国,如果有一部电影的口碑如此之差,是根本没人会看的。再大的导演或者明星,如果无法用作品质量来说话,观众也绝不会买账,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是‘绝路一条’。”
但《富春山居图》却因为差评而引来了一些观众,这是为什么?华谊兄弟[微博]总裁王中磊[微博]分析认为:“这是观众在文化消费电影话题,观众希望可以持续消费,就算是烂片,当娱乐喜剧来看,那么花了30块钱还可以聊一周,这就值了。”这恰恰说明在中国,电影还没有成为一个高级的文化符号,它不够成熟,不能为大众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启迪大众思维和智慧。而在这样的电影环境中成长的中国观众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准。
市场之痛:陋习累积负面营销
《富春山居图》上映后,票房走高,可谓是开启了“负面营销”模式。片方并没有因这部影片获得的差评而反思,细究艺术的失败。相反,该片在宣传上反而“借势”各种“恶评”,打出了“欢乐吐槽”的概念,让人为此痛心。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中国电影市场长期以来“唯票房论”积累的陋习。为了票房,可以不择手段、不问良心。
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成熟造成了很多可以“招摇撞骗”的作品。片方片面地追求高票房,以此来衡量电影的成败,对观众和整个电影产业极其不负责任。何平[微博]导演昨日也说:“依照成熟市场的经验和理性市场的经验,跟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消费来做一个经验的比较的话,那可以证明我们的市场缺乏成熟度、缺乏理性。”
投资盲目之痛:大片没落影响未来
在《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频频“以小博大”的成功光环下,中国大片已显没落之态。而如今,投资1.6亿的《富春山居图》的“烂片口碑”更让大片的处境“雪上加霜”。何平导演透露,自己身边许多影视公司已经在“一本万利”的诱惑下,决定“押小片”。对于这样的一窝蜂,何平警告:“这将造成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失衡。”
李烈则表示,现在若只倚重中小成本影片是一种短视,中国电影不能只在本土市场里“小玩闹”。走出国门,为中国电影撑起门面的,要依靠大片的霸气,“大片的水准将影响到中国电影的漫长未来。”
王中磊则说:“中国电影需要丰富结构,一种类型难以支撑行业。不能说最近中小成本电影票房好就一窝蜂地拍中小成本电影,观众需要丰富的类型。一旦‘接地气’的爱情、青春题材小片缓解了此前银幕对现实生活反射的匮乏,观众的饥馑得到弥补,进而产生审美疲劳的话,大批的中小成本影片会溃不成军。而此时,若没有大片来坐镇,没有商业巨制的领军人物来力挽狂澜的话,中国整个电影市场会遭遇极大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