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商务部:坚决抵制竞争性贬值 人民币升值施压出口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6-18 14:12:08

  商务部18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图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介绍2013年1至5月份商务运行情况。

  商务部今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1至5月份商务运行情况。此前海关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0.4%。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进口1.01万亿元人民币,下降0.3%。

  从数据来看,5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都创下今年以来新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是制约出口的主要原因。沈丹阳同时指出,目前全球主要央行竞相推出宽松的政策,通过竞争性的货币贬值来促进本国经济复苏,这种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已造成明显的负面溢出效应。

  外贸有力因素消化殆尽

   成以上企业盼汇率稳定

  今年1至5月,全国进出口总额10.51万亿元人民币,扣除汇率因素同比(下同)增长10.9%。其中,出口5.5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3.5%;进口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8.2%;贸易顺差5079亿元人民币,增长1.2倍。前5个月与欧盟双边贸易下降2.8%,与日本下降8.9%。而根据数据分析,5月当月如果不含对港贸易,全国进出口同比下降0.12%,其中出口下降0.17%,进口下降0.08%。

  沈丹阳指出,5月份外贸的增速大幅下降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也是当前外贸形势严峻复杂的真实反映。据商务部近期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外贸企业普遍反映,近期出口形势不佳,人民币升值和外需不振是制约出口的两大主因。

  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让外贸企业持续承压。而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598,较前一交易日继续上涨9个基点,首次升破6.16关口,再创汇改以来新高。6月份以来,人民币已经五次创新高。

  据统计,从4月1日至6月17日的48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22次创出了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受人民币短期升值压力不断加剧的影响,今年我国出口情况相对严峻。沈丹阳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屡创新高对中国企业出口签约和利润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而根据商务部近期组织的千家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多达85.5%的企业希望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在发布会上,沈丹阳表示,人民币升值预计还会对接下来几个月的企业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他分析,我国今年前四个月外贸的增长相当程度得益于去年底实施的外贸稳定政策和部分外需市场的回暖,但这些有利的因素到了5月份就基本消化殆尽。

  新一轮全球央行降息开启

  对他国负面溢出效应明显

  美联储开启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竞赛,现在已经难以刹车。今年4月日本央行宣布实行无时间限制,无规模限制的购买国债计划。5月初,欧洲央行举行货币政策会议后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0.5%的历史新低,同时将隔夜贷款利率降低50个基点至1.00%,维持隔夜存款利率0不变。这是欧洲央行10个月以来首次降息,以刺激欧元区经济增长。随后几天,印度、澳大利亚、波兰、韩国以及越南等国家央行也宣布降息,全球央行掀起新一轮降息潮。

  业内人士指出,欧日两大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本质都是超级宽松,实际就是促使货币(汇率)贬值,通过汇率贬值取得劳动力价值比较优势,刺激经济复苏。

  沈丹阳分析称,这些国家竞相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降息,已经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货币被迫大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也在其中。他指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本国经济复苏,但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这种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负面溢出效应也是更加明显。

  从海关发布的数据可见,这一轮的全球超宽松货币政策竞赛对我国出口影响甚为明显。沈丹阳表示,希望各国能够遵循G20央行行长和财长的共同声明,尽量减少本国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负面溢出效应,特别是要坚决抵制竞争性的贬值。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